草原边际线--孔子得到最高封号
调整文字大小:
    不少人觉得,孔子一直都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实,在古代并非如此。他只是春秋时的“诸子百家”之一,元朝以前,中国人从未把他当成儒家的代表。在中国人心目中,真正代表儒家的人物始终都是周公,汉武帝和武则天都不推崇孔子。直到元朝时,皇帝才给了孔子“圣人”的最高封号,地位超过周公。

    春秋时,孔子只是个老师,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思想,基本上过着流浪的生活,并不得意。他宣传自己的主张经常碰壁,没有帝王重视他们,根本无法与道家、法家学者相比。如果我们认真研读了《论语》, 就基本上能了解他的生活状态。

    战国时,秦国更重视法家思想,正统儒家思想被边缘化。到了汉初时,主流思想是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仍然属于道家思想,儒家根本不被重视。汉高祖刘邦还曾经往儒生帽子里撒尿,以此取乐。

    直到汉武帝时,才更强调重视儒家,但所谓“独尊儒术”的说法也很有争议,其实最多也就是把儒家思想和其他治国哲学并列,让儒学成了正统思想。尽管如此,汉代仍然是道家哲学为主,汉武帝老年时其实很重视道家,特别在东汉时,谶纬之学大行其道,仍然是道家的天下。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统治阶级所信奉的儒家,虽然地位有所提高,但在人们的观念里,其代表人物并不是孔子,而是周公。比如曹操在他的诗中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武则天称帝后,把国号改为“周”,并把自己的祖先和周公相联系。在这些时代,孔子虽然也曾被加封,但职位不能算高,仍然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然而,这种局面在元朝得到改变。元武宗刚刚即位不久,就发布诏书,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把孔子加封为“圣人”或“王”,这在以前的历次加封中,还没有过,这使孔子的美誉度大大提高。这也说明,元朝对孔子的尊崇超越了唐、宋两代。

    元时不仅孔子被尊崇,孟子也被加封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元代还首次设立“儒户”阶层,让儒家知识分子免除了所有“杂役”,以保护他们。同时,从元代开始,各个领域都大力贯彻儒学,当时儒家知识分子建立的书院就有400多所。各州县也由儒家知识分子们设立学堂,数量最多时达到24400多所。

    加封孔子最高封号的是元代第3个皇帝元武宗,跟元朝其他皇帝比,他汉文化修养最浅、最差,也相当保守,不仅远不如其曾祖忽必烈,也不如后来的元仁宗、元英宗、元文宗等皇帝。

    元武宗加封孔子封号,和他争夺皇位有关。元武宗是忽必烈的曾孙,他虽然不是太子,但掌握一定军权,有实力。

    当时,太子早死,储位空虚,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争夺帝位的激烈冲突。为了争夺皇位,元武宗把孔子搬出来,借助孔子的纲常礼教,提高自己的地位。孔子说,要讲究“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儒家学说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他正好用这些说辞对付其他皇位争夺者,让他们遵守“君臣之义”。

    元武宗加封孔子尊号,无疑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他封爵太滥,有时封赠如同儿戏,除了儒家,各种思想派别也都给了封号。对他本人而言,虽然加封了孔子,但内心最崇尚的还是佛教,儒学并没什么地位。

    后来,元英宗之后,元朝又进一步实行了汉法,强调了孔子的尊号,但是他在位期间,道教教主的封号也不弱于孔子,儒学地位仍然低于道教。孔子的地位仍屈居于释、道教主之下。就社会地位而言,儒家学者也排在僧、道之后。在元代,儒生仍然是比较贫穷的群体,民间甚至还有“九儒十丐”的说法。

【凤凰华人资讯网综合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