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留学的“觅食记”:忘不了家乡的大饼油条
调整文字大小:

我在国内呆了20多年,嘴都给喂刁了。在家吃饭,妈妈的手艺还可以,做典型的江南饭菜。读大学在复旦,饮食虽比不上同济,但还可口,有机会呼朋唤友上一次馆子,也尝到不少至今令我回味的佳肴。

可到了美国,一切都不一样了。读书时住学生宿舍,吃学生食堂,刚开始进食堂真新鲜,色拉桌上放着各种蔬菜:西红柿、蘑菇、黄瓜、生菜、红卷心菜、洋葱、西芹、胡萝卜等等,红橙黄绿,煞是好看。

主食是三文治、比萨饼、意大利通心粉、汉堡包等,用餐是自助,手拿着盘子不知吃什么好,只好各拿一点再浇上不知名的色拉酱,吃起来感觉像兔子吃草一般。就这样吃了几个星期,我难受极了,每天吃饭就犯愁。

可饭总得吃呀,来美国前,父母叮咛饭一定要吃好,想想也是,自己背井离乡的不容易,总不能再亏待自己吧!再说拿奖金学一个人花绰绰有余。于是我下决心搬到一个带厨房的宿舍楼。虽说如今的女孩不善家政,可下碗方便面,烧简单的中国饭菜还是可以的。

在美国买菜是挺省事,各种蔬菜弄得干干净净、肉类切成一块块,包装成一盒盒,每周去超市一次,买回来塞在冰箱里够吃一星期。那美国的鸡跟中国的就是不一个味,记得小时候在家喝的鸡汤好鲜好鲜,同样的鸡怎么就变味了呢?还有那茄子、芹菜个儿巨大,但口感很粗,不够细嫩。

平时上课加上做实验,还得做助教,够忙的,没有太多时间花在做饭上,往往是周末烧一大锅米饭,一大锅猪肉或牛肉,每天早晨带一个便当,放上肉和饭及隔夜剩下的蔬菜,中午放入微波炉热一下便作午餐,像我这样过日子的留学生还真不少。中国饭菜是吃上了,但每天如此。

留学生在美国馋中国口味也有几个去处,逢年过节去拖家带口的中国同学家蹭饭,一般结婚有小孩的中国人家庭都比较会做中国饭菜,这是蹭饭的经验。其次,还可去中国餐馆,开在美国的中国餐馆主要顾客是美国人,那菜都是美国化的中国菜,要命的是莱里调料极多,吃来吃去都是蚝油及酱油味道,像酸甜鸡,把鸡块炸过后浇上甜甜的酸酸的汁而已,哪有鸡的原味,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常想去光顾。

聚餐,是最乐意的,几个留学生凑在一起,总有能做饭菜的自告奋勇露两手,那便是打牙祭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吃火锅,采购了一些中国食品,买一只洋人用以炸薯条的电锅,几个人洗洗切切,调料自己配制,热气腾腾真正吃上了一顿美味,最后连汤带水喝光了。在寒冷的冬夜,远离家乡,能吃上家乡的饭菜,随心所欲地畅谈,能不醉人吗?

有时几位留学生聚在一起,来自祖国各地,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吃,回味着各自吃过的难以忘怀的家乡美食,都不胜感慨,我们美其名曰“精神会餐”。有人说他想吃黄鳝,那蜜汁过桥鳝、洋葱炒黄鳝、蒜籽红烧鳝筒都是令人垂涎的。

我比较俗气,想吃大饼油条。以前我家街对面有个小吃铺,卖大饼油条糍饭团,油条现炸金黄松脆,一副大饼油条配上一碗豆浆,在这儿可是稀罕物。有一次看到唐人街某餐馆广告说卖现炸油条,与先生兴冲冲前去品尝,结果大失所望,油条是早已炸好的老油条而已,烧饼是速冻过的用电烤一下而已,可我先生觉得还可以,大概我们都太馋了。

一晚,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烧饼油条》,不禁大发感慨,以后我回国,回到江阴,一定把大饼油条吃个够!

【凤凰华人资讯网综合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