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從溫燥變涼燥/愉快流覽
调整文字大小:
愉快流覽

人們經夏季過多的發洩之後,肌體各組織系統均處於水分相對貧乏的狀態,這時飲食不調,極易引發舊病、誘發新病。為此,秋季人們都十分注意防秋燥,但專家表示,防秋燥並不簡單,首先要分清溫、涼。9月23日秋分,這一節氣意味著秋日過半,天氣開始逐漸變冷,專家說從這一天開始,秋燥開始從溫燥向涼燥轉變,大家在養生上也要有所調整。

溫燥涼燥有區別
到了秋季,燥邪開始肆虐。中醫根據時令及發病特點,將燥邪分為兩種,一種是溫燥,一種是涼燥。市中醫院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趙登科講,溫燥,是說初秋時節氣溫尚高,此時的燥邪致病多呈熱性。涼燥,是指深秋時節氣溫下降,此時燥邪致病呈現寒性。

秋分一到,天氣漸寒,涼燥便開始肆虐。涼燥致病的特點多為惡寒、口幹、眼目乾澀瘙癢、咽幹、乾咳等。涼燥患者有的表現為長時間的乾咳不愈,咽喉有少量黏稠痰液難以咳出。

要防範涼燥首先要防寒,其次才是多吃生津潤燥的食物。生津潤燥的食物還是很多的,常見的有梨、白蘿蔔、荸薺、百合、甘蔗等。這些食物都具有生津止渴、滋陰潤燥的作用。

早晚注意防涼
“雖然離入冬還有一段時間,說防寒似乎有些不合時宜,其實卻不然。”趙登科說,到了寒冬臘月,大家自然知道防寒的重要性,而恰恰在這天氣逐漸變涼的初始時節,人們則往往會對保暖掉以輕心,從而使著涼、感冒現象頻發。
專家說,在這個季節裡,氣溫並不會很低,甚至中午的氣溫還適合穿短袖衣裝,可是早晚的氣溫會與中午相差很大,也就是在一天的早晚兩端,人們最容易感受寒邪。往年每到這個季節,門診就會有很多感冒的患者,他們都是因為忽視了早晚的寒涼而反復感冒。因此,在這段時間一早一晚注意防寒尤為重要,建議大家早晚務必穿著長袖、長褲。

防涼燥主推百合
《黃帝內經》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趙登科說,秋季飲食宜養陰,滋潤多汁。他說,秋季主要是要潤肺,因為肺是人體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體真氣之源,肺氣的盛衰關係到壽命的長短。秋季氣候乾燥,很容易傷及肺陰,使人患鼻幹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飲食應注意養肺。“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甘蔗、燕窩、梨、芝麻、藕、菠菜、鱉肉、烏骨雞、豬肺、豆漿、飴糖、鴨蛋、蜂蜜等。”

另外,趙登科還指出防涼燥主推百合,吃百合銀耳枸杞粥最好。取百合30克、枸杞20克、粳米100克、銀耳適量,將百合、枸杞、銀耳洗淨後泡發,泡發三味的水勿棄,再加入粳米及適量的水,大火煮開後改小火慢煮至稠,加入少量冰糖食用。百合、銀耳、粳米均是能生津養肺潤燥之品,枸杞性溫且能補肝腎之陰,四者相配能抵禦涼燥。

多做舒緩運動
《黃帝內經》在“四氣調神大論篇”裡提示,人們應當在這個季節裡早睡早起,要收斂神智,不要進行劇烈活動。趙登科建議大家在晨練的時候進行類似於太極拳、八段錦等舒緩的體育運動,這真是個不錯的選擇。還要重複提醒一下,晨練尤其要注意防寒。

另外,這個季節人們易受到自然界變化的影響,產生悲愁傷感的情緒。因此,專家還認為,秋分節氣的情志調攝主要是保養神志、收斂神氣,減少悲秋情緒,達到《黃帝內經》所說的“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的境界。也可在秋高氣爽之時,與親朋好友相邀,一道登山暢遊,可使人心曠神怡、安寧愉悅。
【凤凰华人资讯网综合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