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兩面派” 家長有責任/牛銳
调整文字大小:
牛銳
 
“兩面派”本是一個貶義詞,它是指指表裡不一,有目的有企圖故意為之的人。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兩面派”,可事實是,偏偏有許多孩子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地成了“兩面派”:有的在家裡是“四體不勤”的小懶蟲,在幼稚園卻是得了小紅花的“勞動標兵”;有的在家裡是個“山大王”,到了幼稚園卻成了膽小的“縮頭烏龜”;有的在家裡是個多嘴的八哥,在幼稚園卻是個悶嘴小葫蘆------下面兩個案例中的三個孩子正反映了一些孩子這樣的特點:
案例一:兒童心裡諮詢中心裡,一個年輕的媽媽這樣向心理老師傾訴:我的孩子亞亞今年上小學三年級,在學校的時候她的表現一直很好,吃飯很乖,可到了家裡卻挑食,這不吃那不吃的。在學校聽話又勤快,能主動地擦黑板、打掃教室,還能關心、照顧同學,可到了家裡,不僅什麼活都不幹,還非常淘氣、任性。在學校對老師很有禮貌,回到家裡對爸爸媽媽卻總是表現出不耐煩,稍有不顧,就使小性。

案例二:據《雲南廣播電視報》報導:8歲的楊子昕上小學二年級。在班上,她學習成績優異,擔任著副班長,跟同學關係也不錯,是老師眼裡的好學生。可是,每次當楊子昕的媽媽開家長座談會,遇上別的家長詢問她的家教心得時,就會很苦惱。她告訴記者,自己的女兒雖然在學校表現很好,但在家裡,楊子昕就像變了個人,脾氣暴躁、經常沖著父母發火。楊媽媽覺得跟女兒很難溝通,說啥她都會頂嘴,稍不順心就摔摔打打。她不知道女兒為何會在家和學校兩個樣?與楊子昕相反。17歲的陳曼在父母眼裡,漂亮又聽話,對爺爺奶奶也很有禮貌,可女兒在學校裡,卻是個會抽煙會喝酒,並不斷換男朋友的“小魔女”。

孩子的“兩面派”情形是有一定的隱蔽性的,上面的案例中因家長發現了孩子的這種表現而苦惱,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對孩子“兩面派”的表現並不知情的也很多。這樣以來,就表明這個問題確實已不是小問題了。一份針對1585名初中生及其家庭情況的調查顯示:初中生存在敵對、攻擊行為的占5.1%。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孩子在學校裡多是討老師喜歡的乖孩子或優秀學生,但在家中卻是“小暴君”,對家長說打就打、說罵就罵。孩子的“兩面派”其實是他適應不同環境的後果,也是他長期與他人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中表現出的不同行為。

據研究發現,孩子的這種行為表現為在學校裡和在家裡不一樣;老師面前和家長面前不一樣;父輩家長面前和祖輩家長面前不一樣。在發展領域方面,孩子的“兩面派”一般更多地出現在行為習慣的培養上。常常聽到有家長抱怨:“家裡吃飯不喂不吃,吃一口還要跑三圈;在幼稚園裡不但能自己吃,吃得還很快呢。”“幼稚園裡主動幫老師整理玩具,可家裡卻把自己的玩具亂扔一地。” “兩面派”的行為可能是孩子最初對權威的順從、對自我情感的壓抑,到後來尋找途徑進行自我放鬆的過程的體現,這會嚴重損害幼兒的身心健康。

孩子的這種“兩面派”表現真讓我們難以理解,小小年紀為什麼顯現出如此極端的兩面性呢?很多兒童研究專家認為,這是家長前期教育不當的結果,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的因素:首先,家長平時不注意言談舉止,家庭成員之間不夠禮貌。比如有些會打罵老人的孩子,就是因為父母平時打架、吵鬧時,總埋怨是老人慣壞了孩子。看慣了父母對老人的不尊重,孩子自然認為老人“沒水準”,不值得尊重。其次,有些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嬌生慣養,導致孩子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人際關係差、情緒不穩定、不易適應新環境。有的孩子則常常感到自己是弱者,導致自卑、煩惱和苦悶。在學校受到挫折,更不敢發洩,只能回家發洩到父母身上。第三,有的父母只關心孩子的考試分數,忽視了對孩子意志品質的培養。在學校時,有的孩子被各種榮譽架了起來,便開始偽裝自己,以維護自己的形象;有的孩子則是為了在學校獲得小夥伴的認同,表現得很蔫、很順從,回家後才顯現出“小霸王”本性。此外,孩子的學習負擔比較繁重,家長忽視了孩子對自己的感情和心理支持的強烈需求,久而久之,孩子會出現情緒障礙,心煩或苦悶,道德規範和約束力降低,嚴重的就會出現暴力行為。

那麼,對於孩子的這種“兩面派”行為,作家長的我們應如何應對呢?

一是借老師威風約束孩子。一般來說,想讓孩子做到裡外一個樣,最好的辦法就是按照老師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或者說在家裡也按照學校的行為標準來“管理”孩子。這需要你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嚴格要求他。但是,這並不現實。因為很少有父母可以做到從孩子一出生,就對他實行“標準化革命”的,而一旦在孩子出生後的前幾年裡一直對他“和顏悅色”、母愛父慈,那麼想一下子對孩子嚴格起來是很難很難的,不僅你不適應,孩子也不答應。結果是你說你的,他做他的,到最後,你也就順其自然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掉轉槍頭,用別的方法。

一旦孩子進了幼稚園的門,老師就是權威,大多數孩子都對老師言聽計從,把老師的話當聖旨,只要是老師說的,孩子都會去做。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和老師交流一下,請他幫你這個忙,通過老師的嘴約束孩子在家裡的行為。比如,孩子是個“窩裡橫”,在學校卻是個乖寶寶,你就可以讓老師對孩子說:“在家裡的時候,老師希望你像在學校裡一樣乖。”或者“老師希望小朋友今天回家後幫媽媽做一件家務。”很多時候,老師的一句話要抵你的千百句話呢!不要不服氣,事實就是這樣。一般情況下,當老師提出這樣的要求,孩子都會乖乖照辦。不相信?想想你小時候吧!你借著老師的“威風”,不僅可以達到目的,還能避免與孩子發生正面衝突。不過,這只是一個“緩兵之計”,如果想把這種狀態一直保持下去,就要靠你自己的努力了。你必須跟上老師的步伐,給孩子“立規矩”。當然,必要時你也可以搬出“老師說”來當你的護身符!

二是家長要以身作則,並且要步調一致。家庭成員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物件。家長在家要懂得約束自己的行為,處處給孩子做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家長就可以說話不算數、或只要求孩子自己做不到。在我國,長輩們都溺愛孩子,常常會為孩子“護短”,加上家長之間教育方式往往不統一,就造成了對孩子教育的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會給孩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壞習慣造成“防空洞”,使之有機可乘,因此,家庭中各成員要經常在一起商量有關對孩子的教育內容、要求和方式方法。此外,家長還應經常與老師聯繫。保持家庭教育的連續性、統一性。

三是採用科學方式,注意兩個結合。首先教育孩子要“愛”與“嚴”相結合。兒童心理學指出:孩子非常需要別人的愛。但是無原則,過分的寵愛,只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散漫等毛病。嚴格要求也是愛的一種表現,俗話說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但是這種嚴格要求既要合情合理,又要耐心細緻、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如急於求成,其結果不是把孩子變成唯唯諾諾的無能之輩,就是把孩子變成十足的兩面派。其次表揚與批評相結合是教育孩子的一種重要手段。其目的是讓孩子瞭解自己行為的後果及成人對他的評價,表揚與批評都應使用,一般表揚的效果要比批評的效果好,尤其是對於內向的孩子和年齡偏小的孩子,更應以表揚為主。當然,對孩子的表揚、批評要掌握分寸,過分頻繁、不恰當地表揚與批評,效果則適得其反。
【凤凰华人资讯网综合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