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芯片法案反市场化 背离“美国精神”
调整文字大小:


中评社北京10月13日电(评论员 张迎春)在美国总统拜登8月签署了《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之后,白宫网站消息声称,美国公司接连宣布增加在芯片半导体产业的投资,增加金额近500亿美元。尽管芯片法案激发了美国企业的积极性,但长远而言,这项法案的前景,其实很难乐观。


长期以来,美国在经济发展上主张自由主义,很少直接出台产业政策。此次出台的芯片法案酝酿三年之久,篇幅共有1054页之多,涉及金额高达2800亿美元,为企业研发及制造芯片提供巨额补贴,旨在推动美国芯片产业“再次回归”、“再次强大”,被美国政治分析人士视为“数十年来政府对产业政策最重大的干预”、“美国赢得21世纪经济竞争的利器”。通过这一法案,美国一方面不惜重金吸引国际芯片巨头赴美投资设厂、生产芯片,一方面又以排他性“地缘政治条款”迫使这些公司选边站队,限制它们到其他国家生产芯片,针对中国之意,昭然若揭。


半导体产业诞生于美国,尽管美国仍然在半导体芯片设计和研发方面领先世界,但其综合实力却已渐趋衰落,尤其是在芯片制造领域,竞争力不复以往。数据显示,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芯片制造占全球总量一度高达37%,但到2020年,这一比例已大幅降至12%。而在同一时期,中国所占份额从零起点升至15%。


这虽然是几十年来芯片产业链全球化分工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自然结果,但美国眼看芯片制造业外流超乎预期,加之中国等国家后来者居上,唯恐失去全球高科技竞争核心地位,对华战略焦虑越发强烈。在此背景下,芯片法案凝结着美国朝野两党为数不多的共识,应运而生。


虽然芯片法案雄心勃勃,不过,市场却并不买账。华尔街并未视之为利好,就在法案签署当天,美股三大指数收跌,芯片股更是普遍下跌。显然,市场认为芯片法案难以实现所谓促使芯片产业“在美国投资,在美国研发,在美国制造”的目的。  

芯片法案确实擘画了美国重振芯片产业的宏图,但归根结底,还是不离“胡萝卜+大棒”的窠臼。芯片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规模动辄百亿乃至千亿美元,若无补贴根本吸引不到企业愿在高成本的美国投资设厂。而芯片法案虽然号称补贴规模高达2800亿美元,但就芯片制造这一项的实际补贴仅为390亿美元,还要分期5年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还要看到,当前美国政府债台高筑,通胀趋于恶化,芯片法案许诺的种种支出将给美国政府和纳税人造成沉重负担。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估计,“芯片法案”将在未来十年内使政府预算赤字增加793亿美元。美联社也评论称,法案料将恶化美国内通胀形势,拖累经济增长。


芯片法案同时大搞经济胁迫,其中明确规定,接受补贴的企业,十年内不得在中国或其他“令美国担忧”的国家投产或扩大先进芯片产能。可以说是,该法案意图强制企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这无疑是一个两难选择。拒绝补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恐将处于不利地位,但一旦领取了补贴,便意味着放弃了中国的市场机遇,甚至于失去这个庞大市场,危及他们的生存发展。


芯片法案的制定者们乐观地认为,美国只要祭出大手笔的补贴,芯片制造业回归就是指日可待。但毋庸讳言,美国的芯片制造业衰落的根源在于自身,主要原因包括美国本土生产成本过高,欠缺芯片制造人才,这两大缺陷决定了美国很难扭转败局。正如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所言,到美国设厂制造芯片,只能是白忙一场。芯片法案并未触及导致美国芯片制造不断外迁症结的核心,一味增加补贴可说是无济于事。


反观中国大陆,坐拥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市场,产业配套也最为齐全,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数据,中国大陆芯片产能增速已是全球第一。政治干预阻挠不了市场规律,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放弃中国市场等于放弃未来”,基本上是全球制造业的共识,芯片制造企业自然会“用脚投票”。  

芯片法案确实擘画了美国重振芯片产业的宏图,但归根结底,还是不离“胡萝卜+大棒”的窠臼。芯片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规模动辄百亿乃至千亿美元,若无补贴根本吸引不到企业愿在高成本的美国投资设厂。而芯片法案虽然号称补贴规模高达2800亿美元,但就芯片制造这一项的实际补贴仅为390亿美元,还要分期5年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还要看到,当前美国政府债台高筑,通胀趋于恶化,芯片法案许诺的种种支出将给美国政府和纳税人造成沉重负担。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估计,“芯片法案”将在未来十年内使政府预算赤字增加793亿美元。美联社也评论称,法案料将恶化美国内通胀形势,拖累经济增长。


芯片法案同时大搞经济胁迫,其中明确规定,接受补贴的企业,十年内不得在中国或其他“令美国担忧”的国家投产或扩大先进芯片产能。可以说是,该法案意图强制企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这无疑是一个两难选择。拒绝补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恐将处于不利地位,但一旦领取了补贴,便意味着放弃了中国的市场机遇,甚至于失去这个庞大市场,危及他们的生存发展。


芯片法案的制定者们乐观地认为,美国只要祭出大手笔的补贴,芯片制造业回归就是指日可待。但毋庸讳言,美国的芯片制造业衰落的根源在于自身,主要原因包括美国本土生产成本过高,欠缺芯片制造人才,这两大缺陷决定了美国很难扭转败局。正如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所言,到美国设厂制造芯片,只能是白忙一场。芯片法案并未触及导致美国芯片制造不断外迁症结的核心,一味增加补贴可说是无济于事。


反观中国大陆,坐拥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市场,产业配套也最为齐全,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数据,中国大陆芯片产能增速已是全球第一。政治干预阻挠不了市场规律,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放弃中国市场等于放弃未来”,基本上是全球制造业的共识,芯片制造企业自然会“用脚投票”。  

众所周知,芯片产业高度全球化,由于芯片科技含金量更高、制造工艺极为复杂,据业界统计,一些先进芯片的生产包括一千多道工序,需要七十多次跨境合作方能完成。为了发挥比较优势、节约生产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芯片产业早已在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的共同作用之下,发展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全球性产业链布局与分工协作体系。


所以,芯片法案无视国际分工、互利共赢的属性,动用政府行政手段强行“脱钩断链”,推翻芯片制造的国际化协作体系,与要素优化配置的市场经济原则背道而驰,这种做法只会打乱国际分工,扭曲芯片产业链,严重破坏产业稳定性。


而且,美中两国的芯片企业早已深度融合,美国若要强求对华硬脱钩、供应链完全本地化、夺回芯片产业主导权,极其不切实际,势将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得不偿失。据波士顿咨询公司估算,美国若是完全禁止国内芯片企业向中国销售产品,美国企业将损失18%的全球市场份额和37%的利润,芯片行业也会随之减少1.5万个至4万个高技能工作岗位,美国科技竞争力将大伤元气。


美国向来推崇自由市场经济,却炮制出了芯片法案,维护美国科技霸权。法案将“打击对手”视为头等大事,利用产业政策补贴制造不公平竞争,而非着眼于如何激励科技创新。无怪业内人士批评,芯片法案制造了一国利用产业政策扰乱国际市场和全球供应链的危险先例,而这,无疑意味着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的“美国精神”的没落,令人痛心。
【凤凰华人资讯网综合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