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城一家
调整文字大小:

我去过几次湖北潜江。那里是我母亲的祖籍。记得小时候我们的履历表上“籍贯”一栏,填写的都是“湖北潜江”。后来在两岸三通以后,台湾籍贯已经不是禁忌,我们的履历上才更正为“台湾台北”。但是湖北潜江却已经在我心灵深处得到了最终的认同。我写过一篇颂赞潜江的文字,叫《云梦泽上有新篇》。对那里的人文环境、悠久历史和美丽的风光尽情地倾洒了一番。

9月,正是的潜江丰姿多彩的季节,我和大姨父李书城的女儿李晓文、陈文慧夫妇及其子女一起聚餐之后,便前往大姨父的故居祭奠。

大姨父李书城故居在潜江沱埠垸袁桥村。故居房舍早已荡然无存,只有残破的房基和丛生的杂草被铁栏杆保护性地围圈着。在这片荒芜的土地的最南面,醒目地矗立着大姨父和其弟李汉俊诞生地的纪念碑。我们一起在诞生地纪念碑前合影。

初秋的阳光和煦地照着。我们坐在草丛中。在这个肃穆而又安详的午后,正是祭奠和缅怀的最佳时机。我感到身上暖洋洋的。晓文大姐来过这里几次。我们绕到大姨夫故居后面,那里丛林茂密和缓的土坡上郁郁葱葱的青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几头牛在草坡上闲散地漫步。牛铃悠远、平静地传扬在土坡上、草丛间和高大的林木间,再传扬到远方……没人说话。晓文大姐斜卧在草丛中,凝视着父亲故居的残骸。我相信,她此刻看见的不是故居的废墟,而是上个世纪初她父亲出生的农舍——

李书城的家并不是豪门大宅。祖父李家明务农为业,起早贪黑,省吃俭用供独子李金山(1844~1919,李书城之父)苦读诗书。终于在38岁时中上秀才。自此他在县城马昌垸湖畔设一学堂,开始教书育人。而李书城从小聪明好学,自六岁起就在严父的教鞭下开始读“四书”“五经”,他读得刻苦认真,16岁便赴县城参加考试,一举中了秀才!她父亲小时候爱美,在长辫子上常扎一根红绒绳,乡里人都称他为“红绒绳辫子小秀才”。在家风的熏陶下,李书城也视野开阔、学问通达,特别关注世界局势和潜江内外的中国局势。小小年纪便放眼中国政局、百姓民生、国难民祸,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和途径,这实在跟其父的胸襟和学问是分不开的。毕竟,在他讲学的这个学堂里,出了不少中国近代革命巨子,如傅志祥、刘静庵等。而其父李书城,在严师慈父的教诲中,更是一丝不苟地全方位锻炼自己,苦读中更加抓紧练习武功,正所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皆因深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899年,她父亲李书城因其特异禀赋被举荐入张之洞创办的武昌经心书院就读。时值清政府腐败无能至极,“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义和团”闹哄哄地起事又遭镇压,帝京沦陷,列强不断讹诈,清廷一再赔款、签订求和条约,举国民怨沸腾一片怒吼。早他入读两湖书院的同乡好友傅慈祥与湖南唐才常领导长江流域的人民起义进程中,傅志祥被清廷逮捕并杀害!17岁的李书城激起爱国义愤,发誓精力图强,革腐朽没落“朝廷”的命。三年后(1902年)的5月,20岁的李书城与被湖广总督张之洞从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选派之优秀学子共31人赴日本东京弘文书院速成师范学习,同班同学有湖南的黄兴、浙江的鲁迅等,通过黄兴又结识了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与孙中山等一同从事反清、鼓吹共和……

我看晓文大姐沉浸在深沉的历史回忆中,又看那画面自然古朴,便悄悄绕到能将这景致与大姨父故居都揽入镜头的地方去照相。但我这一走动却造成误解,大家以为是撤离的信号,便纷纷起身。显然我无法解释和劝说,只好随着大家恋恋不舍地沿着蜿蜒的小路走下山坡……

大姨父李书城在历史书上被称作“辛亥武昌首义元勋”,1949年以近70岁的高龄被毛泽东邀请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农业部长,应该说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我真的是很晚才知道大姨父李书城的。

自从1949年之后,我家每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期间,必然有位穿着灰色中山装、拄着文明棍的老者和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漂亮女人一起,提着点心匣子和水果来看望我们,其实主要是看望我们称作“婆”的二位老人。她们都是我外公甘鹏云的遗孀。住在南屋的婆是外公的二太太,住在北屋的我们的外婆,则是外公的三太太。而李书城,则是外公的女婿——他娶了我那个叫甘世瑜的大姨。因此我们称呼他为大姨父。甘世瑜早逝。最初见到大姨父时我还是几岁的孩子,只知道与街道上的孩子追追打打。外婆叫我管他叫“大姨父”,管那个漂亮女人叫“姨妈”。我叫过后就跑去玩耍了。

跟往常一样,只要等大姨父他们一走,外婆和母亲就开始没完没了地围绕大姨父聊开了。尽管我还不太懂事,但我还是懵懂地知道,大姨父是个非同一般的人物。我知道他在我们家族里很有权威。比如,我们现在之所以能住在北安里的“息园”里,完全是大姨父的作用。我们这个大家族封建意识很浓厚。外公去世后所有家产和房产,大多被长孙家给收于囊中。两位外公遗孀因为是后娶的小,又没生出男丁,所以在家中很没地位。大姨父于是亲自出马,批评他们满脑子封建意识,跟新社会格格不入!最后,外公留下的这所大宅子,便平均分配了。刚解放那会儿,我母亲一直宅在家里。是大姨父来家 ,说你那样年轻,又是大学毕业,国家百废待兴 ,一定要出去工作!那时工作很好找 ,我母亲很快就到石景山钢铁厂去挣薪水了。再如外公的藏书,也是长孙家独占了,大姨父又做工作,将20万册书籍卖给中国书店,书款又三家分了。想起来真得感谢大姨父,否则,这书籍在文革中,怕要被焚烧个片纸不留!

经常去大姨父家中拜望的是我母亲和姨。 正像大姨父来我们家一样,只要她们一回来,大人们的谈话都是大姨父。什么孙中山、同盟会、辛亥革命、黄兴、武昌辛亥首义、李书城的弟弟李汉俊、中共“一大”……什么毛主席给他写信,让他进京当农业部长……我只能糊里糊涂地听大人们的议论,根本不知道这一切历史事件和人名所代表的意义。

是1965年8月下旬的一天,我听到外婆、母亲还有姨,神色凝重地议论着买花圈、写挽联的事儿。我看见我外婆头摇晃得很厉害(她始终患有摇头病,遇到紧要的事儿就摇得厉害)。那时我已经上高中了。从她们的只言片语中,我知道大姨父李书城去世了。我当然也很难过。毕竟上了高中的我,已经将小时候听到的那些历史名词和历史人物,都和中国近代史联系在一起了。大姨父李书城在我心中已经是位伟岸的人物!我悄悄走出家门,沿着长安街往天安门方向走去。然后在纪念碑前逗留了很长时间。我觉得大姨父李书城不会走远,他正在人民英雄纪念碑里俯瞰着中国人民艰辛的历史步伐……

这次与李晓文大姐的潜江之行,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我看到真正的名门之后那种质朴、谦虚、平和的秉性。她们没把革命家的光环拼命地往怀里揽,往头上戴,相反,她们就觉得自己是普通人,她们继承的是父亲的遗志,而不是伸手讨要各种利益的筹码。这一点尤其让我敬佩。李晓文大姐跟我说过不止一次,父亲对她要求严格:“那时候我们特别喜欢年轻人志在四方的歌曲,满胸怀的‘志在四方’。我大学毕业后干了17年的野外地质勘探。那当然是很艰苦的,跋山涉水、餐风宿露,我有点要打退堂鼓。父亲看穿了我的心思,说,年轻人要‘自讨苦吃’!刚回到地质队,我就接到父亲的来信,说了不少鼓励的话语,还寄来了报纸——那上边大篇幅地报道电影《年轻一代》的热门文章。看了都是让年轻人血脉偾张的励志文章。自然,我坚持下来了。”

后来,恰逢中国大百科全书初创,急需各方专业人才,经朋友介绍,李晓文凭借着自己的地质专业知识进入了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她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工作出色,参与编辑了中国第一部、第二部综合性的大百科全书的工作。

作为李书城的女儿,李晓文从来没忘记她父亲的出生地、她自己的祖籍地——潜江。这次来到潜江,她还带我们看了潜江中学(原城南中学)。从言谈举止中能看出,她对这所学校有着非常浓厚的感情。她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父亲李书城在这里为潜江教育殚精竭虑的故事。说这所学校有段佳话:李书城跑马圈地建学校的故事。说李书城1956年春回到潜江,刚好潜江中学要迁校,但新校舍究竟有多大尚无确定。李书城便骑上一匹马,用手杖在地上划线,于是潜江中学240多亩的校园面积就此划定。至今这所建筑面积为47666平方米的漂亮整洁的校舍更显雍容气派!十多年前,在潜江中学图书馆前,由该校毕业生捐赠的李书城半身铜像矗立在那里。那是他很著名的身姿:伟岸、英武、坚定、慈祥,目视远方,带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浑身的浩然正气。2010年李晓文大姐自费购买了她参加编辑的一套完整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捐赠给学校。

其实我知道,李晓文大姐并不是腰缠万贯的富二代,她始终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挣薪水。因此可以想见,她所思所想的重心,并非她个人,而是家乡的公益事业!

李晓文大姐还谈到她的二姐李声英。她父亲李书城进京出任农业部部长,将她留在武汉。李声英在汉生活工作60余年,家中十分清贫。她说她去过这位姐姐家,的确是很困难,3代人挤住在30平方米的房子里,夏天的武汉多热呀,他们就这么一住多少年!她这姐姐李声英是1947年从北京师范学院毕业回到武汉的。最初在武汉大学附小当英语和音乐老师。后来李声英为了照顾孩子辞职。他们先后在武汉彭刘杨路、汉正街等地6次搬家租房。丈夫去世后她于1979年住到大智街铭新社区一间32平方米的房子,祖孙三代呀,硬是在这老房子里生活了30多年!这么多年,她从来没声张她的父亲是李书城。直至2009年,湖北省征集功勋人物资料时,李声英的外孙陈龙觉得,祖父李书城的这个资料,责无旁贷,必须由他们整理!此资料一寄发资料收集部门,立即引起了重视:居然有这样的历史重磅人物的后代生活在武汉!于是登门拜访。这一去不得了,发现这么一位历史人物的后代生活竟如此清贫!而且居住在仅有32平方米的小屋里——祖孙三代呀!全家人就靠小儿子陈文森每月仅千元的工资生活!真是罕见!于是立马为老人办理了最高额度的低保,又为李声英一家在百步亭办理了一套37平方米的廉租房。采访李声英的记者说:“如今,这位90多岁的老姐姐依然平平淡淡地生活在37平方米的廉租房内。”问她怎么会如此乐观从容,李声英回答:“父亲生前就告诉我们,再困难也不要向国家伸手。”

我听着,不由得涌上一股股感动的热泪。就我所知,大姨父的子女个个优秀。而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父亲教诲的坚守——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德!如今的中国正响彻着“不忘初衷”口号,可以说,李书城的子女,正以自身的每一举手投足,真正地、毫不张扬地践行着这句口号(文 / 甘铁生)

(责编:秦华)

【凤凰华人资讯网综合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