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华人资讯网|杨文田 特评
近日,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自掏腰包请客吃饭的消息迅速登上热搜。6月29日,他带队请了两桌客人,在当地一家餐馆消费1108元,全部费用由他个人支付。他还主动晒出菜单和付款账单,并幽默地说:“我来买单,哪个抢单就不准吃饭”,而且强调“我们要带头消费、带领消费”。这在如今官场奉行“从严治党”“反四风”的时代政风中,别具反响,也引发公众对“干部消费究竟合不合规”“为何要晒菜单、晒账单”“带头消费涵义何在”的探讨。坦率地说,这一局看似再普通不过的“请客吃饭”,在当前制度与舆论的语境里,却包含着突破恐惧与重塑边界的信号。
为什么一顿饭会成为舆论焦点?其根源在于当前制度实践中存在的“过度谨慎”。近年来,反“四风”政策不断深入实施,反腐高压令人折服,但在某些地方变形为“谈吃色变”“管吃食住”。不少基层干部抱怨,即使是自费请客,反正也觉得“不敢说”“怕被举报”“怕被拍摄上网说我是公款吃喝”。这种现象并非极端,而是许多地区将制度红线模糊化导致的后果。一顿饭不再是日常,而成了公众质疑与纪律审视的交叉点,合规与违规被不恰当地混淆,也让本应坦然的普通消费被误解为潜在风险。高洪波的行为,恰恰挑战了这种制度恐惧心理:只要自掏腰包、账目透明、过程公开,就能消除疑虑,让“请客吃饭”在合理范围内恢复常态。
此外,他的请客并非走个形式,而是有明确目的:为激活县域市场助力消费。当下全国疫情余波未平,消费复苏迟缓,县乡夜经济未充分恢复,“烟火气”稀薄。高洪波所在的荣昌区,以请客为契机,向公众释放“市场正在回暖”的信号。据当地餐饮老板反映,自请客后几张饭桌坐满,还拒单好几次,小店热闹异常。这名区委书记提出的“买新衣、下馆子”“周末带家人吃顿饭”的号召,也算得上是经济提振式的“带头效应”,充分体现了干部亲身示范对消费的影响力。他让地方商户看到政策的信任背书,也让群众重拾消费信心。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公众对这种干部消费行为的反馈并未带有天然质疑,而是顺理成章地接受与鼓励。在网上,不少网友纷纷留言: “只要自掏腰包、公开坦荡,就不用担心曝光”“谁说领导就不能带队吃一顿正经饭?”餐馆老板则表示“高书记来吃,让店里火起来了,也证明领导关心实业、关心小商户”。这些声音表明,公众真正反感的不是消费,而是权力光环下的不透明。只要消费按公私分明规则进行,就可以赢得群众认可,甚至被视为“干事表达”。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高洪波的请客行为实际上是一次制度边界的探讨。他不仅当场结账,还将菜单与账单晒出,并配合媒体报道,以视频形式记录现场,既向社会展示自我,也让制度透明化。他的行为构筑起一个示范机制:可以发生在公共场域,但必须“私掏腰包”“账单在媒体曝光”“人数合理”“场合简单”“无公款公用之嫌”,从而划定“真实消费”的范围。对于当下“沉默而谨慎”的基层干部来说,这无异于一次“解扣”行动,让他们意识到:合理消费在许可范畴之内,无需再自我压制或蒙尘。
当然,也有质疑声音存在。一些人担心,这种“请客吃饭”是否会长期演变成“吃喝扶贫”“表演性消费”?是否少数干部因此模拟“打折式示范”?还有人认为:说到底,这顿饭花的1108元值不值得宣传?它是否被利用成一种对干部“作秀”的说明?这些批评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对政府行为可能误用的担忧。但值得强调的是,与其否定官员参与消费,不如厘清其边界规则。重要的是明确制度:什么时候可以请客、请谁、花多少、如何公开、如何监管,只要合规透明,不应一概否定可能性。
高洪波的请客,也为我们重新思考制度与公众之间的信任问题提供了机会。过去一些地方曾误将“没有消费”作为政治正确,把“有意思的办公活动”压缩成无声世界;但现实需要音与味,需要官民互动的媒体呈现。合理消费、合理互动,应被制度允许,也应被公众所理解。干部不再是生活边缘者,而应成为“社会参与者”“市场参与者”“生活共同体成员”。一顿饭,一件衣,就能把“党群隔阂”“领导与民心”的关系变得真实而可信。
回过头看,制度设计也发生了变化。当下更多文件、政策正在强调:不能“一刀切”“极端分化”,要区分公款与私款、权力与正常需求;对内部讨论活动应鼓励“理性消费”;对干部适当“带头消费”也应予以支持。若干地区试点干部消费券、发放消费补贴,也体现出“消费拉动”已上升为政策工具。而媒体报道与公众监督,也成为制度闭环的一部分,让所有消费行为都有记录和透明空间。这正是开放的制度生态,该有的“有底线的自由”。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这类行为具有很高的示范价值。若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敢于在公共场所消费,展示透明账单,开展走访与消费一体化调研,将显著提升政府公信力。公众看到干部不是“头脑治理机器人”,而是“真实参与者、真实体验者”。这种基于真实生活的政策执行,往往比冰冷文件更具说服力,也更能激发群众共鸣。
当然,随着示范行为推广,制度应同步提供保障:第一,明确规范:在反腐、反“四风”前提下划定消费规则,杜绝灰色和漏洞;第二,强化监督:对于超标行为、私设支出、变相公款吃喝,必须明确追责;第三,及时沟通:通过媒体、发言人解释何为合理消费,消除公众误解;第四,激励机制:对敢于示范、符合规则的领导,应予以正面激励,形成良性循环。
从深层次看,这场讨论并非简单的“请客吃饭”与否,而是对制度成熟度与社会心态的一次检验。当制度红线清晰,制度空间明确,制度执行公正,干部才会从“恐惧模式”走向“信任模式”,社会也从“隐忍观望”转向“理性接纳”。我们期待未来更多公职人员能够用行动激活市场、激发民生、联结社群,而非被“小心谨慎”所困。
总的来说,高洪波带头消费的信号包括:合理消费是干部权利和义务;消费可以也是一种政治表达;消费只要合规坦然就无惧监督;制度需要允许“身体力行”;言与行之间也需要载体与媒介;信任与监督绝不冲突,反而互为支撑。这顿1108元的请客饭,值得被认真讨论,也值得成为制度演进的一个小小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