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18
网站首页 >> 谈古论今 >> 正文

这位晚清名臣被美国刻在纪念碑上。

发布日期:2018-11-15 00:00:00

这位晚清名臣被美国刻在纪念碑上,在日本受到万分崇拜,却被国人痛骂 佚名 荟教育 昨天


对自己所居的世界的无知是最愚昧的表现。将欧洲带出中世纪的,是哥伦布的航船;将中国人从“天朝大国”酣梦中最终唤醒的,是近代地理知识的传播。在传播近代地理知识过程中起作用最大的,不是魏源的《海国图志》,而是徐继畲的《瀛寰志略》。

徐继畲(1795-1873),山西五台人,1826年中进士,1842年任福建布政使,道光皇帝召见,命他办理厦门、福州两口的通商事宜。从此,他多方接触欧美人士,了解近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知识。从1844年到1848年,他用五年之功完成了《瀛寰志略》。1865年,他被召进京,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同文馆总管。1867年10月21日,他接受了美国政府赠送的华盛顿画像。1869年,他告老还乡,乡居至死。

徐继畲结合中国的现状,写了一部著作《瀛寰志略》,深受日本崇拜,被日本认为是,通知世界之南针。

这本书后来被美国收进了《世界名人录》,他在书中对华盛顿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但是当时作为中国人,他对国外的各种介绍和推崇,引起了国人甚至林则徐的痛骂,说他是叛徒,卖国贼,为当时万夫所指。然而,他只是吸收西方文化为了是抵制外来势力,是爱国之举。一位中国人,被国人唾骂,被日本崇拜,被美国刻在纪念碑上,我们看了是何种心情?

按理说,《瀛寰志略》的问世,应该能够让国人“急读之下,狂舞万状”,应该能使国人产生醍醐灌顶的感觉,然而,可悲的是,这本书问世之后,遭到的不仅仅是冷遇,还有朝野士大夫们愤怒的攻击和谩骂;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此书传到日本之后,却大受欢迎,一印再印,竟致洛阳纸贵。

徐继畲曾任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职,当时的福建、浙江一带,已经向外国开放,作为封彊大吏的徐继畲便有很多跟外国人接触的机会,在不断的接触过程中,他认识到了外国列强无论是在科学技术方面,还是在军事国力方面,都要强于我朝,因此,便产生了将外国列强的情况写成一本书,供中国人阅读,以帮助他们了解外部世界、认清自我,摆脱天朝上国的夜郎心态。于是,徐继畲在与外国人交往中,便留心收集资料,虚心向外国人请教,并自学了大量关于各国的史地知识。就这样,他利用公务之余,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这本书终于完成了,1849年,这本共10卷、约14.5万字、内含42张插图的《瀛寰志略》终于刊印,这本书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打开了时人认识外部世界的一条通道,是较早帮助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世界地理志。

《瀛寰志略》全面介绍了地球概貌、各国地理分布、风土人情等,它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地理学著作,除了地理方面的内容外,对各国的宗教信仰、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等均有涉猎,对欧美国家的强盛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推崇欧美国家“以商为本”的理念及民主政治;对希腊文明给予了充分肯定;对雅典及古罗马的民主政治十分欣赏……可以说,此书代表了当时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最高水平。徐继畲写作此书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单纯地为了“让中国人知道世界各国的明确位置及社会风情”,是想开启民智,引导民众向西方学习,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先进制度,用以反省自身、迎头赶上,努力侪身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是想使国人摆脱传统的羁绊和束缚,打破坚冰,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国人,帮助同胞从“天朝上国”、唯我独尊的千年迷梦中醒来,实现强国富民的伟大目标。

1849年,《瀛寰志略》正式刊行,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本书问世后,并没有出现想像中的“竞相传阅”、“洛阳纸贵”的情况,而是遭到了空前的冷遇。非但如此,这本书的出版,还引发了那些永远砸不碎的花岗岩脑袋们的公愤,此书“甫经付梓,即腾谤议”,因为这本书的观点打碎了国人“世界中心”、“天朝上国”、“国中之国”、“万方仰之如辰极”的迷梦,告诉人们:中国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上的众多国家之一,世界上不仅有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还有一些远比我们强大的国家和我们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徐继畲对西方文明的推崇,也极大地刺痛了士大夫们的心,因为他们不能接受儒家文明之外还有其他先进文明存在……由此,粪水和石块如雨点一样向徐继畲袭来,“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轻信夷书,动辄铺张扬厉”;“一意为泰西声势者,轻重失伦,尤伤国体。况以封疆重臣,著书宣示,为域外观,何不检至是耶”……在遭到种种打击之后,这本书被停止刊印,打入了冷宫。然而,这本书在大海的对面——岛国日本却受到了热捧,《瀛寰志略》传到日本后,引起极大重视,人们争相阅读,被不断地重印,被誉为是“通知世界指南针”,这本书传到日本并受到追捧的时间,正是日本历史上重大政治改革“明治维新”即将发起之际,可想而知,此书对日本民众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历史的发展结果是:若干年后的甲午海战中,崛起的日本打败了落后的大清。

一个民族对文化的态度,决定了这个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中日两个民族对同一本书的不同态度,冥冥中似乎也暗示了若干年之后那场著名战役(中日甲午海战)的结局;我们当然不能说那场战争的结局是《瀛寰志略》直接作用的结果,但历史的吊诡之处,也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反省。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碑刻中文《瀛寰志略》

到美国,游华盛顿,见一座纯白大理石建筑,尖塔耸立,高555英尺,这就是华盛顿纪念塔,美国首都的标志性建筑。拾阶而上,要走898级,乘电梯就快多了,一分钟可达塔顶。塔壁镶嵌有铸文或石刻,共190方。据说,该塔自1848年兴建后,资金短缺,于是号召各州赞助,送来的,却是歌颂国父的铸文或石刻。消息传到国外,金石颂文也纷至沓来,使华盛顿纪念塔成为世界性建筑。这些金石中,有一方刻有汉语,正文如下: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駸駸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碑文摘自徐继畲所著《瀛寰志略》,献碑者是浙江宁波府和一些在华传教士,时间在咸丰三年六月初七,即公元1853年7月12日。此时,《瀛寰志略》作者、前任福建巡抚徐继畲已被罢官。据前《宁波日报》总编辑何守先考证,当时的宁波知府毕永绍,也在“办完赠碑这件事后的九月就离任了”。

徐继畲被罢职10年后,1862年,美国传教士伯驾将碑文译成英文发表,一个消息在美国不胫而走:在遥远的大清国,有一个官员,因歌颂咱们的国父华盛顿而被中国皇帝免职!两年后,徐继畲复职,以三品京堂成为外交部(总署)官员。又过了两年,美国总统特别委托国务卿,请一位艺术家绘制一幅华盛顿像,远涉重洋,命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将画像赠送给徐继畲。赠像仪式隆重举行,七十老翁徐继畲已不管大清皇帝高兴不高兴,他从蒲安臣手中接过华盛顿画像,致以这样的答辞:

“面对这幅精美画像,我屡屡端详,华盛顿栩栩如生,如在目前,欣悦之情,难以言说……华盛顿是全人类的典范和导师,其贤德乃连接古代圣贤和未来伟人之间的纽带,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本文转载自网络

作者名不详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