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19
网站首页 >> 凤凰随笔 >> 正文

文革时期的农村,火柴也是奢侈品

发布日期:2019-01-21 00:00:00
我家在皖北平原,淮河北岸,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带,1949年以前号称皖北江南,是鱼米之乡。当地有一句民谣: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要米有米,要面有面。
我经历过的文革时期,那时候的农村穷极了,不要说鸡鱼肉蛋,就连大米白面,也是过年或者家里来客人才能吃到的奢侈品,平时就是玉米高粱山芋干。能掺上一点米熬稀饭,那就算是富裕人家了。那时候乡里干部下乡,到农民家里吃派饭,最好的也就是洋葱炒鸡蛋,外加一顿白米饭,生产队给多记几个工分。能被安排派饭的农家,都是日子过得还不错的,一般家庭破破烂烂,也拿不出鸡蛋和大米白面,根本没有机会。
  在我们那个算是富裕的地区,有一样奢侈品,都是干部家才用,就是火柴,火柴我们一般叫“洋火”。我们家点火,就是用的火石,所谓火石,就是一块小小的石头,大概含铁量比较高,用一小块铁往上錾,就能冒出火花,火花溅在草纸上,草纸就能着火。这个过程,我们叫打火,平常煮饭,老汉抽烟都是用火石打火,打一次火需要好几分钟才能打着,然后赶紧要用嘴吹这个草纸,确保草纸上的火星能燃起来,经常吹的灶膛的灰飞到头上,脸上,搞不好还能飞到眼睛里。我小时候看人家干部用“洋火”点烟羡慕得不得了,擦擦两下就着火,用不了几秒钟,还不用嘴吹,又快又干净。可是火柴一盒要两分钱,虽然不是很贵,可是要票,那时候农民哪有票,城市户口或者干部才能弄到票。
  我经常回忆起那时候那我外公他老人家用打火石抽烟的情景,火光照着他那干瘦黢黑的脸上,点一次火要费好大的劲,也会让我在旁边帮助打火。也会回忆起我在灶台前面烧火,因为我烧火认真,烧的透火力猛,经常得到妈妈的夸奖。这真是一种辛酸却永生不能忘却的童年。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19/1/21 11:20:56 编辑过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