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6

“读者”:接受与效应

发布日期:2019-07-18 00:00:00
    彭定安《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7月10日   03 版)

    “读者”,在接受美学和诠释学的范畴中,是一个含义深广的命题和概念。按此命题,当我们打开一本书来阅读时,就出现了两个世界的“对垒”,也可以说是两个“视界”的对视。一方面,是“书的世界和视界”,这是作者的观念、见解、理论、情感、意志的表现,是一个情感世界和理性世界的“视界”;另一方面,是读书人的“原有的世界和视界”,这个世界,由他的知识素养、理论水平、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所构成,这被接受美学称为“前理解状态”,它形成一种对所读之书的“期待视野”,也构成他的“接受屏幕”。阅读过程,揭示这两个世界和视界的交汇融合。读书人要以自己的知、情、意所构成的心态,去理解、破译、诠释、拓展、发挥书的内涵,然后决定去取:接受什么和扬弃什么。这时,书中原有的含义,经过读书人的“在原料基础上的加工”,形成了既根据“含义”,又不完全同于原有含义的,增加了读者自己的东西的“意义”。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在读书人进行了“工作”-“加工”之后,读书人才成为真正的“读者”。这就是世界著名的结构主义学家、语言和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所说的“读者的诞生”。瞧,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呢。

    罗兰·巴尔特甚至说得有点惊世骇俗,他说:“读者的诞生就是作者的死亡。”不过这是极而言之,这话的真义在于:第一,要成为读者,就要在读书时用力、用心、用功,去理解、开掘、诠释、生发、创获,而不能只跟着书跑,当作者的跟踪人和附庸,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更坏,只会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第二,读了一句、一段、一页一章或一部书之后,都抓住书的“含义”-“原义”,来做自己的工作;第三,合上书本,还要再细细地思索、品味,得出自己的结论,把接受的部分接受下来,把扬弃的部分扬弃掉,把要“改造”的局部添加、订正、修补、改错等等,改造之,把要发挥的发挥出来。这时,也只有这时,真正的“读者”,诞生了;作者也就“死亡”了。它这一次的“工作”-“输出”已经完成和停止了;是已经诞生的读者在工作了。这些,在接受美学上,叫做“视界融合”。这种融合,就是读者的接受和提高。在这个基础上,读书人的“前理解状态”“接受屏幕”都变化了、改进了、发展了、提高了。这就是读书有得。

    当我读到上述西方接受美学、诠释学以至语言学的这些论述时,常常想起我们固有的传统文化中,有关读书的论述,虽然都不是采取西方学术话语和叙述范型这样的逻辑推断、条分缕析、论证周详的论述方式和风格,而是三言两语、警句格言、点到为止的,顿悟式的话语,但“此中有真意”,而且在精神上,与西方学术文化“灵犀相通”,有东西辉映之妙。如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庄子说:“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还有古训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三境界”:眼读-心读-神读,等等,不都含着前述西方理论的真谛吗?

    综合东西方关于“阅读活动”的共同论述和教诲,我们可以说,读书要主动去进行“读者的工作”,使自己“成为读者”。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或者说是真正的读书,才能真正接受,取得好的读书之效。

    然而,阅读活动并非“成为读者”就结束了。“读者的工作”也并未停止。还要有:由接受而产生效应并且从“含义”到“意义”的“飞跃”;再加以自己独特的前理解状态的发酵、提高、发展,创获新的东西,这样才能产生创造性的效应,才是读书的最佳效果。

    回顾我撰写《创作心理学》的过程,前半部分的工作,全在接受几十本和多篇有关心理学、创造学、艺术学、文化学、社会学、以及脑科学、创造学、思维科学,还有文艺理论论著以至作家艺术家的传记等等的“含义”,走进它们的“世界和视界”,去采矿、取宝和“探险”,做“读者的工作”,并“成为读者”,解读、诠释、生发、创获,形成自己所企望的效应。我至今宝爱那些读书笔记,其中记下了不少我在与书本“视界融合”之后,所产生的感想、意见、观点、理论生长点,等等。这是“成为读者”的一种难忘的体验。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有言:“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未曾成为‘读者’”。此可为今之读书者戒。

    “成为‘读者’”,是一种真正的读书之乐,而且可以获得超越“读书之乐”之乐。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19.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