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4
网站首页 >> 各界社评 >> 正文

如今的“元旦”是中国曾经自我迷失的产物?

发布日期:2020-01-02 00:00:00

    今天是“元旦”,似乎也可以说,这也是中国人在近代自我迷失的标志产物之一?
    中国在世界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其人口、经济规模、可构成文明的文化总量,很长时间占据80%-90%以上,后来逐渐地缩小了规模,特别是在近代,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和扩张文化的推行,中国被侵略、被殖民、被掠夺,中国变成了落后的国度。于是中国的精英们不甘心了、奋起了,但他们复兴国度的思路是不一样的,其中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在历史上确实没有可称为先进文明的文化,西方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明,中国应当向西方学习,重建中国的文明发展。国民党夺取政权后,基本就是按着这种思路来执政的,所以,在历法方面,他们规定,废弃中国几千年的“元旦”之说,改用西历纪年,也就是西方的洋历法,直到今天,我们其实仍然在执行当年国民党的纪年法。
    我认为,西方的所谓文明并不是真正的文明,文明的标志应该是和谐文化的进步,西方的所谓文明充其量是物质性文明的进步,还不能称为整体性文明的进步。
    我并不是一个排外者,我认为,西方的所谓文明虽然并不是真正的文明,但在物质性文明方面,我们是可以学习的,但不应该是全面学习,也就是说,在没有跟真正文明有冲突的方面,是可以学习的。
    通过物质性文明,西方的学者通常会总结出很多理论,如一些哲学思想,如一些经济学说,包括很多具体的社会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直到今天,中国有很多精英仍然迷信西方的这些观念,极力推崇向西方全面学习,我认为,这大可不必。
    对西方的物质性文明,有些方面我们是可以学习的,对西方社会的发展理念,就不应该学习了,对一些模式和理念,充其量可以借鉴,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再予以嫁接,这才是正确和理性的。
    实行西历纪年是理性和必要的吗?我不能妄下结论,为什么?因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我毕竟知识有限,还没有能力下这个结论,二是涉及到科学性的问题,我更没有能力下结论。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虽然也实行了西历纪年,但还没有抛弃农历纪年,尽管如此,西历纪年已经成为法定公历是无疑的,是否应该这样?仍然无法定论。
    或许中国的公历应当实行西历纪年,因为有科学性,同时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历法,这种学习或借鉴是正确和理性的,但这种做法似乎确实是中国曾经自我迷失的产物?
    如果此问题能得到有能力讨论之人的赐教,非常期待和感谢。


    附一篇文章: 趣说“元旦”:春节、阳历年傻傻分不清楚

    (2019年12月31日来源于《中国新闻网》)

    现在一说元旦,人们容易想起的就是每年公历1月1日,利用这一天难得的假期,或是走亲访友,或是与家人团聚。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也有“元旦”。只不过时间不一致,内涵和习俗也要丰富得多。二者的区别,究竟在哪儿呢?

    古时“元旦”源头在哪里?

    按字面意思解释,“元”谓之“首”,“旦”谓之“日”,两个字结合起来,可以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所以,“元旦”又称为“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正月初一”。

    据说,古代元旦起源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余年历史。

    唐朝时,房玄龄等人负责修《晋书》,里面出现了有关“元旦”的记载:“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对元旦比较早的记载,在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诗作《介雅》中亦可见到。里边提到“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很明确说明它的“开端”意义。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还有“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它的起源另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尧舜时期,尧帝勤政爱民,在老去以后,把地位禅让给德才兼备的舜,舜又禅让帝位给治水立下大功的禹。他们都做了很多好事,十分受人民爱戴。

    为了纪念他们,大家就把尧死后,舜祭祀天地和尧的那天,当做一年的开始之日,称作“元旦”或“元正”,成为古代元旦的由来。

    历法变,“元旦”时间也变

    传说固然有趣,但实际元旦的来历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比如做农活,就需要一些准确的时间节点。而一年的开始,又有着特别的意义,所以,人类发明了历法。

    古人发现了日夜交替、月缺月圆和四季轮回的自然现象,最终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参照月相变化的周期确定“月”,谷物成熟周期代表了寒来暑往,叫“年”,也就是太阳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精确计算上述周期经历了很长时间,历法几经变化,“元旦”的时间也跟着变。夏朝使用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又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不再折腾,当时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叫做元旦,自此,一直沿袭至清朝末年。

    民俗学专家陈连山表示,民国初年,当时的政府修改历法,想把整个公历作为时间体系,把所有的传统节日均移至公历时间,于是公历1月1日被定名为“元旦”,传统的元旦则更名为“春节”。

    怎一个“吃”字了得

    古代是农业社会,到了“元旦”,大规模的农事活动早已结束,娱乐活动又少。所以,大家很快琢磨出各种跟吃有关的点子,花样百出。

    南北朝梁宗懔写了一本书,叫《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古代楚地的各种节日风俗。说到元旦时,明确提到拜贺毕,要进椒柏酒,饮桃汤……还要各吃一个鸡蛋。

    其中有饮料、食品,还有药物,几乎涉及生活所需的方方面单,又各有其特殊含义,表达希望来年福顺安康的心愿。

    比较有趣的,是某些地方要吃“汤饼”。这里的“饼”一般不是指烧饼。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长相类似现代的面条。

    明清时,人们喜欢在元旦吃年糕,南方尤其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提到,正月元旦,“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相当有趣。

    不同地区,年糕也换了名字。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形似今天的生日蛋糕。

    小时候的“阳历年”

    当下,人们口中的元旦变成了公历1月1日,各种饮食老习俗不见了。民俗学专家高巍说,这也就是老辈儿人口中的“阳历年”,小时候的元旦就像星期天,可以多休息一天。

    但孩子依然有孩子的过法。高巍是北京人,小时候家家户户挤在一个大院子里,元旦一放假,他就满院子串门,拉着小朋友跳房子、推铁环……不亦乐乎。

    赶上天气冷,他们早早往地上泼几盆凉水,很快就结了冰。一群人坐上小冰车“滑冰”;也有时候把二门的门板卸下来,打乒乓球,能玩得忘了吃饭。

    “元旦跟着父亲去值班,老听到他们说,过了今天就是明年。”在高巍印象中,有一年元旦,晚上看着书,就听到收音机里响起钟声,告诉人们新的一年到了。

    他说,其实,“阳历年”也是新年的开始,同样具有辞旧迎新的意义。在这个时间点上,人们可以把过去一年的日子捋一捋,看看做了哪些事情,有没有遗憾和失误。

    “元旦,还是应该有一些仪式感。”高巍说,也可以写下期待,鼓励自己来年努力实现,去拥抱新的希望和梦想。(记者上官云)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20/1/2 8:22:36 编辑过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1.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