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6
网站首页 >> 凤凰随笔 >> 正文

春运反向客流:为何“围着孩子转”是父辈的宿命?

发布日期:2020-01-20 00:00:00
    传统意义上的“春运”,就是“回乡过年”。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反向春运”(进城过年)应运而生。父母从老家奔向大城市,向着子女工作的地方“反向进发”已经越来越普遍。虽然,人们总说,能团圆的地方就是家。但是,这种“现象”在过去是极少数的。然而,单单就铁路客运的数据显示,春运反向客流连续四年增长,年均增幅9%左右,正在成为“过年团聚”的新格局。

    当然,“反向春运”的体现,主要以“乡镇”指向“一二线大城市”。具体的逻辑,也很好理解。很多年轻人,好不容易在城市中“扎根”,工作艰辛,生活不易,尤其假期还短暂,回乡一趟,时间基本上都折腾在路上,这种情况下,让父母进城过年,可能更具可操作性。

    而对于过年来讲,无论是“妈妈的味道”,还是“爸爸的味道”,都其实属于“家的味道”。坦白讲,在城市中打拼的年轻人,“常回家看看”早已成为奢望。长年累月“996”,好不容易有休息的时间,也会成为补觉的最佳时机。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年轻人不想回家,而是在现实的严酷面前,不得不低头认怂。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衣锦还乡”属于大传统。但是,当“异乡梦”不再好做时,“回乡梦”也变得面目全非。所以,很多年轻人害怕过年,并不是简单的害怕人情世故,担忧长辈逼婚。

    而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好不容易有一段休憩的时间,自然是想清静一下。于是,他(她)们告诉父母,“今年,春节加班,就不回去过年了”。可事实上,根本没有那么多班可加,就是有,总还有调休,不至于回不去,或者不能回去。

    然而,父辈一代(70后,60后,50后)可能也读出其中的言外之意。于是,他(她)们带着年货进城,只为让孩子过年不孤独。不得不承认,父母终究是围着孩子转的,即便他(她)们已经变老,也依旧如此。因为在“大传统”背后,潜藏着“小确幸”的人生圭臬。

    要知道,“回乡过年”是乡土秩序中的重要一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是较为常见的。尤其,在春节这种传统大节中,“团聚”不仅是互相抚慰的过程,更是一种结构性的仪式感。长幼分明,礼数繁重。

    可现在的图鉴中,年轻人逐渐适应城市中的原子化人际氛围,而对于宗族式的人际氛围越来越不适应。当然,这不能归结为简单的“忘本”。因为,生活的本质就是适应新的局面。于此,所谓的“代沟”并不是简单的年龄问题,而是各自所处环境互相不容的一种真实投射。

    这种时候,最好的图景,就是各自安好,互不侵犯。只可惜,从回乡过年的图鉴中,总能看到彼此厮杀的影子。乡间的长辈们说,年轻人越来越人情冷漠,让他(她)们赶紧结婚,就好像害他(她)们一样。反过来,回乡的年轻人自然会觉得,他(她)们多管闲事儿。总之,谁都不理解谁,回乡过年自然不欢而散。

    只是,城市化的加速,不仅在消解乡镇的人气,也在消解宗族的人气。目前来看,过年能做到“三世同堂”,就算是完美的团聚。很多时候,一个家庭之中,因婚姻,工作的牵动,被打散在各地。这种情况下,即便节日再怎么重要,也要考虑现实的生活节奏。

    离家太远的,很多时候,自然就不会选择回乡过年。尤其,刚结婚,有小孩儿的年轻人,更是如此。这种时候,老人们为见孩子,为跟儿女团聚,只能奔向城市。这个过程中,父母们还是主动妥协的一方。因为,他(她)们不妥协,就意味着过年不能团聚。

    而不能团聚,对于信奉乡土秩序的父辈来讲,简直就是一种人生罪孽。所以,无论怎样也要团聚,哪怕从来没出过远门,不知道怎么上火车,坐飞机。于此,很多时候,当媒体聚焦进城过年的父母,几千里带特产的行为时,总让人觉得,生活对人的塑造,是不可能被轻易改变的。

    说到底,“以家庭为重的国人”,核心的台词是“以孩子为重”。尤其,习惯于结构性仪式感的父辈们,更是如此。所以,“进城过年”并不是父母们喜欢城市的生活方式,而是他(她)们为让孩子重享“家的味道”。说到底,“往下亲”的亲缘逻辑,依然是国人亲缘关系维持的推动力。

    目前来看,“从夫居”依然是主流的家庭秩序。这种时候,女性一旦嫁人,过年就只能跟婆家人在一起。甚至,很多地域有很明确的风俗,认为嫁出去的女性,在父母家过年不吉利。总之,传统的秩序中,对出嫁女性的切割,还是很彻底的。

    但是,作为新生家庭的孩子,却成为两个大家庭的共有产物,这种时候,如果都是独生家庭,那么孩子就成为两个大家庭互动的主要介质。这导致,“围着孩子转”正在悄然地打破出嫁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的习俗。并且,很多年轻人已经越来越不讲究这些风俗。

    当然,交通出行的便利,信息互动的便利,让故乡和异乡的界限也在模糊化。过去,大多数人,一辈子的活动半径,也就几百里地。可现在,一个人一天的活动半径,就可以达到几百里地,甚至上千里地。这种时候,熟悉的地域(故乡)和不熟悉的地域(异乡)越来越不太好说得清。

    并且,很多人的生活半径也很大,有些商务人士,可能一年之中,有大半数是在酒店度过的。这种时候,故乡的概念可能就越来越显得没有存在感。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意义上的故乡,不只是出生地,更是生活的累积地。

    然而,当下的现实是,越来越多的故乡,可能真的就是一个简单的出生地。很多人很难在一个地方呆太久。甚至,对于乡镇层面上的故乡,很多年轻人只能留下记忆,而永远再难真正地回去。因为,就当下的境况而言,乡村凋敝已是现实,而城市里的梦再怎么惊悚,也依旧有施展的余地。而故乡,只留下父辈们所固守的习惯,别的已经面目全非。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