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18
网站首页 >> 谈古论今 >> 正文

中国弓箭的巅峰之作清弓!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绝唱

发布日期:2020-02-19 00:00:00
中国弓箭的巅峰之作——清弓!为什么说它又是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绝唱?

军武次位面

    中国是一个有着非常悠久的文明史的国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战争是绝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数千年的战争史上,各种各样的冷兵器不断出现,各领风骚数百年,创造了一个个流传至今的传说。即使当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之后,中国冷兵器依然在战争舞台上扮演了近千年的主角。今天我们要谈的这件兵器,就是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绝唱, “最终兵器”——清弓。

    韩国电影《最终兵器:弓》剧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弓箭的国家之一,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至晚在距今两万九千年前,中国大地上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弓箭。最早的弓箭是被作为狩猎工具使用的,它能够大大延长人的攻击范围,捕杀到远处的猎物。但是,很快,这种狩猎工具就开始应用于战争,成为杀人的利器。中国人最早使用的都是较为简单的单体弓。所谓单体弓,就是截取一根竹子或木头,在两端划出凹槽,并用动物的筋或皮条做成弓弦固定在上面。这种弓结构简单,便于制作,但是由于单体弓蓄能有限,所以射程和杀伤力都较低。到了春秋时代,开始出现了多种材料制成的复合弓,并开始出现反曲弓的形制。所谓反曲弓,就是弓体中央部分为握把,上下两部分弓臂呈反向弯曲。这种反曲弓,蓄能比单体弓更大,射程更远,杀伤力也更大。不过,由于复合弓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所以并不能大规模装备军队,单体弓依然是战场上的主流战弓。 现藏于湖北荆州博物馆的战国时期的楚国弓, 是一把非常典型的单体反曲弓

    

    

    到了汉代,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决中,中原的弓开始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弓的影响,弓形开始发生嬗变,一种新的具有较长弓梢的反曲弓出现了。所谓弓梢,就是弓体两端延伸出去的部分。这种具有较长弓梢的反曲弓,最初可能是来自中亚地区。由于其长弓梢的设计,利用杠杆原理,可以令使用者用较小的力气就能将弓弦拉开较大距离,非常适合骑射。匈奴人利用这种反曲弓,结合他们的骏马,不断袭扰汉朝边境。汉朝在实战中发现这种弓的优越性,于是也开始学习制作和使用这种弓。从此,这种长弓梢反曲弓开始逐步取代原有的单体弓,逐渐成为了中国弓的主流。

    汉代匈奴长弓梢反曲弓复原图

    

    

    进入唐代以后,中国弓又有了一些变化。在现存的唯一的唐代战弓出土实物——高昌角弓上,在上下弓弦和弓梢相接的位置,各出现了一个类似环形一样的小玩意儿,这就是所谓的“弦垫”。这个小发明应该说是非常实用的。我们知道,弓箭手在放箭的一瞬间,弓弦会重重弹回来,凡是玩射箭因为姿势问题被反弹的弓弦打到过手臂的人都知道那有多疼。因为弓弦反弹的力量很大,在连续放箭的情况下,弓弦和弓臂反复碰撞,容易造成弓弦寿命下降,甚至直接断裂。有了弦垫之后,弓弦直接从弦垫中穿过固定,这样在弹回来的时候会先受到弦垫缓冲,碰撞力量大幅下降,这样就大大延长了弓弦的寿命,也减少了弓箭手因弓弦反复碰撞弓臂造成的手腕疲劳。由于这个小玩意儿实在太实用了,从唐以后,无论是中原的战弓还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战弓,几乎都在弓上加装了弦垫。

    现藏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唐代高昌角弓实物, 注意上面的弦垫

    

    

    唐朝灭亡以后,后起的宋朝由于骑兵力量不足,作战主要依靠步兵,在弓的选用上放弃了长弓梢结构,转而采用小弓梢结构的弓。而北方草原的契丹人则接过长弓捎弓的接力棒,使之继续向前发展。契丹人将这种弓弓梢加长,弓弦拉距则相应缩短,不再需要像过去那种“挽弓如满月”的状态了。而继契丹而起的女真人,本来就喜欢用“长弓重箭”,这种大弓梢弓最适合发射重量较重的箭,因此深受女真人喜爱。此后经元到明,这种大弓梢反曲弓一直是军队中大量装备的制式兵器。尤其是在明朝的北方边军中,这种弓深受欢迎。无论骑兵、步兵,都喜欢使用这种弓。明朝军事家茅元仪在其所著《武备志》中曾说:“今各边马步射俱用此,以其长阔而稳。”从这里我们能看出,这种大弓梢反曲弓最大的特点就是“稳”。由于弓的长度较长、重量较大,发射的箭重量也大,所以射箭时箭矢飞行轨迹就比较平稳,因而命中率较高。当然,由于箭重量大,这种弓的发射速度和射程都不如小弓梢反曲弓,但是在近距离上其出众的稳定性和杀伤力还是让明朝边军非常喜爱这种弓。

    《武备志》中关于明军装备的大梢弓的记载

    

    

    建州女真崛起之时,深受明朝辽东边军风格影响的他们毫无意外地也选择了这种大梢弓。只不过,他们将这种弓再进一步加以改进,使两端的弓梢变得更大更长,并反向弯曲,这样一来,由于杠杆原理,弓箭手就可以较小的拉力拉开更大磅数的弓。同时,他们又将之前的环形弦垫改为了固定式的凹槽状弦垫,弦垫上装有皮革,以减轻弓弦反弹回来的巨大力量。经建州女真改造后的这种大梢弓,便是日后名震天下的清弓。其普遍特点是磅数很高,最低级的战弓磅数也在80磅左右,主流的战弓在100磅左右,少数勇士能拉开130-150磅的硬弓。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女真民族从小即练习弓箭,普遍膂力过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种弓的结构使拉弓较为省力。高磅数带来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很明显的,优点是近距离射击非常稳定,配合重箭破甲效果极佳,缺点是发射速度较慢,射程也相对较短。

    《满洲实录》中努尔哈赤攻占玛尔墩城的插图, 注意其中努尔哈赤使用的弓

    

    

    女真人当然很清楚这些优点和缺点,但是他们之所以选择了这种弓,是与他们的战争方式密切相关的。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女真各部互相攻伐,但限于人口数量,军队规模都不会很大,兵器的生产能力也有限,因此,不可能出现像中原军队那种靠大量弓箭手射出漫天箭雨、以火力覆盖换取命中率的战法。女真人更倾向于猎手的战法,以精准而杀伤力极大的近距离射击将对手一举毙命。努尔哈赤本人就是一位射术极强的神射手。在他前期统一建州女真时,由于兵力单薄,经常要靠他自己拿着弓箭亲自上阵杀敌。例如在攻翁科洛城时,努尔哈赤就亲自爬上城外的房屋,拿着弓箭对城里的敌人一个个射击。又比如征哲陈部时,努尔哈赤带着八十名士兵遇到了对手八百人的队伍,努尔哈赤亲自上阵,和弟弟等四人拿弓箭连续射杀了对手二十多人,结果反败为胜。

    《满洲实录》中努尔哈赤 亲手射杀讷申、巴慕尼的插图

    

    

    清弓的特点使它不适合发射轻型箭矢,而适合发射重型箭矢。八旗战士所使用的箭矢,普遍长度在一米左右,重量在100克左右。而当时明军普遍使用的箭矢长度在60-70公分,重量只有40克左右。所以略微夸张地说,清弓射的已经不是箭,而是小型长矛了。如此长而重的箭矢,既让八旗战士拥有了更强的杀伤力,但同时也使他们无法携带更多的箭矢,一般八旗军作战时所佩戴的箭袋里面只配备12-19支箭。这就更要求他们在射箭的精准度上下功夫,以使有限的箭矢射出更高的命中率。即使在日后八旗军已经有数万之众的时候,他们在与明军作战时依然贯彻着精准射击、一击致命的战术。在著名的萨尔浒之战中,八旗军以盾车为掩护,顶着明军密集的火器射击,一直接近到距离三十步(即大约十五米)的距离才开始张弓搭箭,以精准射击直接射向明军盔甲不能保护到的面部、腋下等部位。在如此近的距离被力量强悍的清弓射中,其后果可想而知。明军只要中箭,必死无疑。就连明军西路军主帅杜松也被八旗军的精准射击一箭命中头部,铁制的头盔直接被射穿,杜松当场毙命。

    《满洲实录》中八旗军攻破杜松大营的插图, 可见明军官兵大多为箭射杀

    

    

    清军入关之后,在平定四川、消灭大西政权的战役中,清弓又一次上演了一箭狙杀敌方主帅的好戏。在四川西充凤凰山之战中,大西皇帝张献忠听说清军已到,遂亲自上马前往侦查敌情,结果被清军前锋发现。一名名叫雅布兰的神箭手张弓搭箭,一箭命中张献忠左胸,使张献忠当场毙命。多达数十万的大西军群龙无首,顿时大乱,被清军打得溃不成军。从这些战例我们可以看出,清弓最大的特点,就是射击精准和杀伤力极大。为了克服清弓射速较慢、射程较短的缺点,弓箭手往往采取抵近射击、精准杀伤的战术。就精准度和杀伤力而言,清弓已经超过了当时明军装备的各式轻型火器。加之八旗军远胜明军的肉搏能力,拥有众多火器的明军在野战中一次次惨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藏于北京军博的清弓和箭矢实物

    

    

    清弓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弓发展到巅峰的产物,也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最后的绝响。清朝入主中原之后,清弓迅速取代了其他形制的弓,成为了中国传统弓的代表。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八旗大军装备着清弓,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不但入关取代了明朝,还开拓出了辽阔的版图。只是,世界已经进入热兵器时代了,枪炮取代弓箭已经是大势所趋。就连曾经勇武善射的八旗子弟们,也放下了清弓,拿起了火枪。最终,在历史的大潮面前,清弓完成了中国冷兵器时代的最后绝唱,永远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平定准部回部纪功图》局部,清军正用清弓射击回部叛军,这是清弓最后的辉煌了

    

    

    参考文献:《满洲实录》、《满文老档》、《清史稿》、《圣武记》、《中国军事史第一卷》、《中国兵器史稿》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3.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