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6
网站首页 >> 谈古论今 >> 正文

聊聊千年传承的叫卖文化

发布日期:2020-08-03 00:00:00
    导读:“窝窝头,一块钱四个。”这句普普通通的叫卖声火遍全网。操着地方方言的叫卖声,让我们一瞬间感受到民间勃勃生机的烟火气。倘若走在城里乡间,卖破铜烂铁的、卖衣服的、卖臭豆腐的等等依然在卖着嗓子喊着。吸引着顾客前来光顾。那么我们就来聊聊自古传承的叫卖声文化,感受一下叫卖声不朽的魅力。
    

    叫卖声文化的起源叫卖声也叫吆喝,是中国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也是一种吸引顾客的绝妙方法。那么叫卖声起源在哪里?据战国晚期的屈原的创作的长诗《天问》写到:

    妖夫曳炫,何号于市。

    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一对夫妇牵引叫卖,为何他们呼号街市。曳炫的意思就是牵引叫卖。这是周时期的一个故事。这也是较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叫卖声。距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了。可见叫卖声历史之悠久。这可能也要包括夏朝和商朝,因为只要有了商品的买卖,很大的可能都会有叫卖声。如果这样的话,叫卖声文化的历史将更加悠久。

    中国的叫卖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先秦时期,中国当时实行奴隶制,社会经济不发达,叫卖声也处于初级阶段。第二个是封建社会时期,大一统的朝代许多。这也为有力的保障了社会经济长足的发展,为叫卖声的繁荣时期奠定了基础。第三个是近现代乃至当代的时期,这时候,商品变得繁多,增加了许多职业,而大多都可以叫卖,不仅传承且发扬光大,逐渐变革。

    先秦时期的叫卖声表达方式

    。 口头叫卖声

    这时期的叫卖声由于的民间百姓识字不多,绝大部分教育资源垄断在贵族手中。所以叫卖语言比较粗俗简陋。就是普通的推销商品,而夸大自己的东西。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韩非子.难一》

    这个卖矛盾的贩子可以说是比较早的叫卖声了。对着看客推销矛和盾,说的天花乱坠,不过这个叫卖真的是蠢的可以 。以小见大,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叫卖声宣传自己的商品,夸大自己的卖点。叫卖时拿着商品比划。加上夸张的叫卖语言,招揽顾客,吸引他们的购买欲望。

    • 叫卖的音乐艺术

    当然叫卖声不限于此,还有更吸引人的音乐艺术形式,比如借助乐器以及发出声音的工具,更好的吸引顾客。何况当时人们娱乐活动不多,每当有热闹时人们都会去凑凑。诗经中记载了当时的卖萧的商人请乐师奏乐吸引顾客。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既备乃奏,箫管 备举。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不仅如此,屈原的《天问》还写到:

    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

    说的是姜子牙没有被重用的时候,在做宰牛卖肉的屠夫。用刀剁板子发出声音,人们一听,就知道是卖肉的,想买肉的自然就来了。这些文献都说明当时的商人小贩将声音与自己的职业来结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叫卖声。加上口头叫卖声一起融合,这就是早期社会的叫卖声的表现形式。长期影响着先秦时期的百姓生活,为封建社会时期的叫卖声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当时中国大地四分五裂。国与国之间商品流通苦难,各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叫卖方式,也是一个特色。

    2,封建社会时期的叫卖声表达方式

    汉代的商业空前繁荣给叫卖文化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出土汉代画砖

    叫卖声文化在汉武帝死后来了一次大的高峰,昭帝即位后,为了尽快恢复武帝在位时造车的民生疲弊。抑商政策在官方推动下松动, 原来的规定大多已成为一纸空文。西汉后期, 外戚、官僚纷纷涉足商业, 官商越来越多, 越来越富。长安市肆成行分布, 按经纬整齐排列, 每个店铺都是一长列廊屋中的一间, 像极了现在的某某一条街。加上百姓民生好转,汉代市井生活开始得到新的生命力。

    
    汉代画像砖

    画像砖的左边有一门, 门上题“东市门”。砖的右边有一亭子,叫“旗亭”。是管理市场的机构。市门与旗亭之间为交易场所, 有摆摊贩卖的, 有讲价钱的,还有在摊子前吆喝的小贩。这块画像砖, 生动地反映了东汉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也是叫卖文化繁荣的有力佐证,因为有城必有市,有市必有商贩的吆喝声,不过与先秦时期的叫卖方式差不太远。

    中国封建社会顶峰的唐宋时期叫卖声方试多方面发展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文明巅峰之一,国力空前强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吸引了无数国家的商人前来做生意,最远的还有非洲来的黑人。当时的首都长安城占地80多平方公里,人口百万,城内设东西两个市,有两百一十二个市场,规划犹如棋盘一般。大多数外国人住在西市,给西市的集市带来了不一样的吆喝声。他们的异域风情和话语吸引了许多唐朝人来购买商品。

    
    唐朝长安城

    《估客乐》元稹

    通首衣食费,不计远近程。

    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

    唐朝诗人元稹在诗中描述了长安城商人为了招揽顾客,竞相吆喝,说服客人的热闹场景。元稹在这首诗中称赞了商人,可见那时候商人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商业才会如此繁华。吆喝才会如此激烈。 宋朝时叫卖文化发展到了顶峰为叫卖声的发展建立了厚实的基础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巅峰,宋朝的叫卖文化自然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突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街道两旁和居民区都有生意可以做。“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显示出商业的高度繁华程度超过了长安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呈现出了全面繁荣局面。城市人口暴增,除了汴梁城,扬州,临安相继成为百万人口大都市。为商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市井叫卖之声也是不分昼夜, 不绝于耳。清明上河图也可看到的街头和桥上叫卖声也有许多种表现形式。

    
    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一时期也有了更多的文献记载了当时的叫卖场景和形式。《东京梦华录》描写到:

    天晓诸人入市”条记, 五更天时, 各门市相继开放, 并有入城货卖者, “更有御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 吟叫百端。”

    • 叫卖声逐渐向词曲化转变

    各行各业的摊贩比如卖药的和卖吃的货郎,有许多种叫卖的声音。有吟,有大声喊叫的。说明当时商贩的口头吆喝已经向具有独特韵律的叫卖声转变。加上当时宋朝文化繁荣,所以孟元老的梦华录描述了一个卖花的把花以马头竹篮铺排,嘴巴里的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水浒传》亦有描述到:

    宋江道:"既然装做货郎担儿,你且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 燕青一首拈串鼓,一手打板,唱出货郎太平歌,与山东人不差分毫来去。

    货郎太平歌是宋朝时一个说唱艺术,起源于民间流动小商贩的叫卖声调,后演变为一种说唱形式。

    
    货郎图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叫卖声已经有了词曲化的表现形式。叫卖已经不单单是具有吸引顾客的宣传方式了,已经开始成为各行各业的的固有宣传模式。具有很强的行业特征。比如你卖花,你不喊别人怎么知道你卖不卖花。叫卖已经逐渐变成一种市井文化,深深烙在每个商贩和百姓的心中。这一时期的叫卖声比知先秦口头叫卖声来的更加具有文化的特质,更加吸引人。引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

    “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这句话让宋朝时期的叫卖文化高了一层,至此,明清两代大多也是沿用如此叫卖形式。

    3,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叫卖文化

    • 词曲说唱叫卖逐渐变成白话文叫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改革。社会各个层面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叫卖文化尤其是底层走贩游商开始了白话文的叫卖方式。

    比如说妇孺皆知的卖报歌:

    啦啦啦 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还有游走老北京胡同间的小商小贩很常见的冰棍儿,冰棍儿,卖冰棍儿了。提着嗓子眼,带着北京腔,大声喊着,可不是一通瞎喊。

    
    老北京胡同叫卖声

    汪曾祺老先生是虽是高邮人,但却是地道的老北京,写了许多北京叫卖文章:

    繁杂的叫卖声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南腔有北调;有苍老有沙 哑,有温婉有甜润,有舒缓有急迫。闲暇无事时坐在窗前,品味着各种各样的叫 卖声,便有许多复杂的情感由心底涌起。来得最早的叫卖声当数卖大米的。多数为夫妻俩,男的开着农用三轮 车,开车的与坐在车上的女人一替一声地呼喊着“大米啦——大米啦——”,

    这些文章都描述了北京的叫卖文化。

    • 电子设备的叫卖声文化

    如今进入新世纪,走在街上,经常听到一个店门口放着大音响。始终重复着:节日大酬宾,一律五折,一律五折,买到就是赚到…还有更扯的一个电喇叭,放在摊前,放着江南皮革厂倒闭了,老板带着他小姨子跑了我们没办法,只好拿卖不出去的钱包抵债,十块钱一个,十块钱一个。围观的人总是很多,吸引效果也是非常不错。也算是改革的叫卖声了。

    
    上海老弄堂的叫卖声

    总结:中国的叫卖声历史之悠久是古今罕见,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叫卖声也在不断变革,成为适合每一个时期人民喜爱的叫卖文化。到了现在,传统叫卖声已是越来越少听到了,小时候听到卖破铜烂铁的一连串连声,就赶紧把家里的塑料瓶和废铁拿出来,卖给他赚点零花钱。如今已经很多年没听到了。北京的老胡同,上海的弄堂的叫卖声也快消失了吧。这些令人怀念的叫卖声也只能保存在回忆里了。


    来源;历史研究课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1.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