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19
网站首页 >> 生活采风 >> 正文

杜亦有道:猶有餘韻

发布日期:2021-02-19 00:00:00

阿 杜

 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大富小康以至稍有辦法之人皆蜂擁南奔,一如抗戰初年一九三七至四一年把英治之香港視為避戰安全島一樣,上海幫有才有謀很快成勢,四九至五、六十年代北角至鰂魚涌口之「麗池」成上海富人聚居點,窮人則聚居於荃灣,更窮的搭木屋紙皮屋居於鑽石山山坡,這三處都成當年之「小上海」。

 由於這大批「北來者」上海人佔多,引致香港人把所有不會說本地粵語的外省客,全部都叫「上海佬」,這誤稱延續了半世紀,成為我們對老一輩人常識短缺見少識窄的笑話。五、六十年代上海式工商消閒流風入港,舞廳多了一批上海籍舞女,夜總會也頗為「滬式」,紛仿學上海當年「十里洋場」之「百樂門」等飲食排場加風月式的經營。早期香港之「月宮」、「新雅」、「東興樓」等夜總會,滬語橫飛,鶯歌達旦,均是上海幫商人緬懷過去而帶旺。

 粵系本地經營者跟風並不多,有些本地文化人為撐局,在上環「得雲」、深水埗「醉月」、西環「高陞」等設「響局」茶座辦粵曲唱壇,效法廣州傳統之粵曲茶樓,有小型伴奏組鑼鼓相襯,唱者只唱不演,稱為「女伶」而非「老倌」,實際上是清唱助興,雅稱為「菊部」,廣東這些「菊部」名家如「四大平喉」、「四大子喉」徐柳仙、小明星、張瓊仙等均如此而來。

 時至今日,廣州此流風仍延續,如長堤「大同」、「愛群」、河南之「萬豪」酒樓等,每晚仍有新一輩伶人(現稱曲藝演員)駐唱,香港則只有「平民夜總會」的「廟街」油r地街頭一帶,仍有七、八家如此的「粵曲茶座」,不過多設備簡陋顧曲者多為老朽,頗令人生破落之黯然。

 筆者六十年代初到港,因少年時在廣州曾學粵曲,所以常喜上青山道之「醉月」茶樓聽曲,六十年代已見八、九歲小稚童時的李龍李鳳兄妹登台,而李龍李鳳迄今仍活躍粵劇界,其實足有四十年之藝齡了。而上海幫式夜總會,早年九龍彌敦道山東街口有家「滿庭芳」上海館子,有廉價餐飲一碗上海粗麵只收兩元,便可坐半晚聽一批上海籍老歌女唱《玫瑰玫瑰》等時代曲,屬當年最廉價的滬幫夜總會了,今日憶之,猶有餘韻。

来源:香港文匯報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1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