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5
网站首页 >> 侨讯 >> 正文

华侨华人在新时代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访原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乔卫先生

发布日期:2022-09-19 00:00:00

图片

 嘉宾简介:   乔卫,现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中国侨联)顾问、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19585月出生于北京,19783月就读北京工业大学,19821月留校任教。1988年调任北京市团市委工作,曾任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侨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北京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北京市港澳台侨同胞共建奥运场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20097月当选为第八届中国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20121月不再兼任秘 书长职务)2013年当选第九届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侨联新闻发言人。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共北京市委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

一、华侨华人既认同祖(籍)国又认同住在国

张梅:乔主席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作为一名侨眷,后来又担任北京市侨联领导,北京市侨 办主任、党组书记,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的理事长等,您在侨务工作岗位上已经奋战了26个年头,请 教您现在对“侨”有怎样的认识?

乔卫:“侨”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不是一个政治范畴的概念。应该说这是随着社会发展产生的一个 客观的现象。中国从唐代甚至更早以前就有人开始移民海外,他们或因生活所迫、或因事业发展、或因躲避战乱等移民到海外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海外侨民群体。但是随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位置的变化,这个群体也在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比如 原来移民海外的中国人可能更多的是由于生活所迫、逃避战乱,或者是因为事业发展,现在移民海外的中国人并不一定是为了更好的事业发展,也并不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环境,这恐怕与全球化整个大的进程相关。

在我看来,“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数量庞大但是个体需求的差异性极大。华侨华人这个群体跟其他国家的移民群体不太一样,他们有些继续保留着中国国籍,有些加入了住在 国国籍,尽管他们有些人入了籍,但是他们对祖(籍)国有感情。但是我必须强调的是,这个群体在对中国有感情的同时对他们的住在国也很有感情。我的看法是,华侨华人群体有两种认同、双重期待。这指的是他们既认同中国,也认同住在国发 展,尽管对个人而言两个认同有先后顺序不同,但两个认同是客观存在的;既有住在国对他们贡献力量的期待,又有中国对他们贡献力量的期待,双重期待也是客观存在的。

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要从中国在世界发展格局当中的位置去看这个群体。我认为,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可能会跟我们过去的看法有很多不同,这个不同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对华侨华人的认 识上。举个例子,过去我们怎么认识华侨这个群体呢?最突出的一个认识就是他们有钱,但是实际上这并不代表这个群体的全部。因为这个群体当中的确是有亿万富豪,但是也有赤贫的人;有大科学家、大知识分子,但是也有文盲。事实上,在这 个群体中,个体需求的差异性很大。我们过去对这个群体的看法,可能更多地是看到他们富有的一面。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我们认识这个群体可能更多地是要从发挥一个桥梁 作用去看——他们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我们对他们这个群体的看法,一定要看到这一条,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希望这支力量能够助力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他们的共同梦想。这既包括了他们 对中国发展的直接助力,例如他们参与国家建设、支持国家发展、爱心捐助国家、给中国乡亲帮助等,也包括另外一方面,他们也在各自的住在国辛勤地工作着,为当地发展创造机会,为当地解决劳动力,为当地提供税收,为当地的慈善事业做出 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住在国人民认识当代中国发挥着独特作用。要看到华侨华人最大的优势实际上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一座特殊的桥梁。

张梅:在侨务工作的领导岗位上,您接触到了无数的华侨华人和知名侨领、侨商,对于这个群体,您有 怎样的评价?

乔卫:我觉得“海外侨胞”这个概念在10年、至多20年之内会成为一个极度敏感词。因 为“海外侨胞”这一概念,我们是把“华侨”与“华人”两个概念放在了一起,但是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非常严格区别的。华商是这个群体当中的一个很大的部分,我们过去可能有一个看法,华商的总资产全世界总体估计有五六万亿美元,他们 对世界经济发展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对的,但这只是一方面。因为这个群体并不集体向一个方向运行,不是一个统一的资本,而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规律去运行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他们和一般的外国投 资者不同,他们包含着对家乡的感情,这可能就点到了这个群体在中国发展当中发挥特殊作用的一个真实的背景。虽然他们有这份感情,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他们还有一种“文化共识”。按照西方制度学派的观点,在投资环境理论当中有一个“ 文化共识”的概念,就是如果投资方与受资方或受资地区存在着语言、习俗、文化等方面共识的话,会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帮助交易成功,而华商实际上就是与中国具有了文化共识。从总体上来说,华侨华人是当地社会发展的一支积极力量。中 国人的辛勤劳作、勤奋的品格,这些东西体现在当地社会发展当中,他们依然是当地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毫无疑问,由于华侨华人对家乡的这种感情,使得他们也是中国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他们又跨跃了中国与当地的两种文化交流,那么毫 无疑问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梁。

二、华侨华人在新时代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张梅:习近平总书记前段时间视察深圳经济特区,对华侨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的贡献给 予了高度肯定,同时鼓励广大华侨为同圆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继续贡献力量。我记得您担任北京市侨办主任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分析,说侨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是先锋、骨干、桥梁,能请您解释一下吗?

乔卫:是的,先锋、骨干、桥梁作用。说他们是先锋,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进来投资的都是华 侨华人企业。因为外国人对中国情况不熟悉,而华侨华人有语言优势,他们看到了在中国发展中的机会,同时也希望家乡人民能够富裕起来;说他们是骨干,是因为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有很大部分是华侨华人企业;说他们是桥梁,是因为在改革 开放过程中,他们不仅仅是自己进来,而且还成功地将外国企业、外国投资者引到中国来——因为他们成功了,为外商提供了成功的例子,吸引了更多的外国人发现和投资中国这个大市场。

张梅:据我所知,华侨华人的角色随着全球化和中国的发展,已经从原来单纯的投资,转向推动中国经济 转型升级、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您怎么看待华侨华人在新时代能够发挥的作用?

乔卫:党的十九大报告曾明确提出,要团结凝聚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包括国内环境,又包括国际环境。毫无疑问,在当前中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还希望能够继续通过华侨华人引进海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我们依然希望他们能够帮助自 己的家乡发展。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都希望能够获得和自己更有亲近感的人的帮助,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发展也有外部环境,我们也希望外部环境能够继续有利于中国和世界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新的国际关系价值观的真实体现。因为现代社会,想用过去的炮舰外交、强权政治的方式已经推不动了。随 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也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市场,中国企业也需要走出去。中国不仅需要产品、劳动力走出去,事实上中国资金、技术、甚至文化也都需要走出去,需要到更广阔的领域去发展。而中国这个“走出去”跟其他的国家的“走出去”有 一点不同,它并不是我赢你输的概念,而是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发展的理念。所以这个理念提出以后,中国企业可能就更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包括“一带一路”建设。与一般的想法不同的就是,中国走出去是希望能够跟大家共同发展。创造一个世 界和平发展的环境,这种环境对于中国的持续发展是有利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华侨华人由于自身的优势,也能更加助力这个过程。

张梅:之前我在主持一些闭门研讨会的时候,很多专家学者说,“一带一路”建设对华侨华人来说既是 机遇也是挑战,因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华侨华人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使“一带一路”建设几乎停摆,您觉得接下来应该开展哪些工作让“一带一路”建设也能够惠及沿线的华侨华人?

乔卫:我不认同“一带一路”停摆了,“一带一路”建设还在继续发展。就“一带一路”整个建设来说 ,我认为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也是符合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想法的。目前由于疫情的存在,人员交往确实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所以有些方面看起来好像进展得不那么迅速了,但是经济的流动性、经济发展的国际交流 与合作是大趋势,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所以即使有些人有些国家有逆全球化的想法,使得单边主义(Unilateralism)、保护主义(Protectionism)抬头,但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我们过去在推动“一带一路 ”建设的过程中,对华侨华人力量的认识不是很充分,也还有很多人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入手点。但我觉得在深入推动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开展更广泛经济交流的时候,华侨华人会有更多的机会。

张梅:现在国际形势对中国移民并不太友好,很多华裔科学家遭到逮捕审查,一些美国大学对华裔学者 也不再续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您认为华侨华人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乔卫:我认为华侨华人需要把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实理念告诉 住在国人民。习总书记提出这一理念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最精髓的一个部分,就是期望大家共同发展。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这是总书记多次讲过的。没有多少中国人会希望只是自己好,邻居们都不好,因为如果只是自己好大 家都不好的时候,自己的“好”也会受到威胁,所以希望自己周边也好起来,与自己相关的人都好起来。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历来就不追求零和博弈,追求的是共赢,所以我认为华侨华人在外面可能需要更多的是把这些理念介绍给大家,中 国是真的想跟大家共同发展。毫无疑问,世界需要中国,但是中国也需要世界,中国好世界就更好,世界好中国也会更好,就是这样。

张梅:您刚才说到的,我感觉这其实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外侨胞的期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 中国声音”。说到华侨华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没有什么更具体或者是更实在的举措呢?

乔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民心相通。单用政府的方式、企业的方式去讲 ,实际上是不充分的。因为政府的语言、企业的语言,同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体系是不同的,中国需要华侨华人用自己生动的事例去诠释中国追求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真实理念。

三、海外统战工作与海外侨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不同

张梅:您如何看待中国的海外统战问题,您认为当前中国的海外统战工作面临着哪些挑战?

乔卫:我的看法是,海外统战工作和海外侨务工作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对于海外统战工作我没有什么特 别的研究。但是有一个问题我觉得要注意,不能把海外统战工作——哪怕是单指对海外侨胞的那一部分海外统战工作,跟海外侨务工作混为一谈,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张梅:您如何理解“大统战”视角下的“大侨务”工作格局呢?

乔卫: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我对统战工作研究的不深入。比如,我觉得就统战工作来说,革命党 的统战工作与执政党的统战工作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基于位置不同、时代不同。对此我没有深入研究,我只能就海外侨务工作和海外侨联工作谈一些我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张梅:主席,您实在太过谦了!

乔卫:不是过谦,是我没有深入研究。

张梅:您怎样看待现在海外侨情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乔卫:我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对海外侨情的认识不能单单从有多少人,有什么样的学历,世界各地的 分布等这些自然的现状来讨论。要研究海外侨情,就一定要基于中国在世界发展格局当中的位置的变化这个前提。中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位置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海外侨情的变化,而这一点实际上并不完全取决于华侨华人这个群体的自然状况,而 是跟大的背景状况相关。

现在讨论的有些东西我确实有些看法,我曾经讨论过疫情之后的华侨华人群体可能出现的可以看得到的几个趋势。这样的问题都是与海外侨情变化、与中国在世界发展格局当中位置的变化 直接相关的,但是观点还很不成熟,还不能公开。

张梅:您觉得现在有哪些是海外侨胞关注和期待并希望中国来解决的一些问题?

乔卫:前几天,我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世界公益慈善论坛”(WorldPhilanthropyForum)上 的演讲中,我有一段表述:海外华侨华人这个群体,从整体上讲,有“两个认同,双重期待”。就是他们既认同中国发展,又认同住在国发展。而“双重期待”指的是既有住在国对他们发展的期待,也有我们中国对他发展的期待。我们过去比较多 的讨论了“一个认同”和“一个期待”,这是不全面的。

张梅:您觉得我们现在怎样有针对性地做好海外侨胞,特别是海外华裔新生代的团结和凝聚工作呢?

乔卫:我觉得一方面就是说,我们要激发他们对中国对故乡发展的认同情感,但是另外一方面,无论是 华裔新生代也好,还是海外华侨华人群体也好,我们更要把他们看作一支海外对中国长期友好的力量。

张梅:您觉得当前应如何激发他们的情感,把这群人变成我们在海外的长期友好力量呢?

乔卫:也就是共同发展。

张梅:那有没有一些抓手之类的呢?

乔卫:“抓手”这个提法放在这里可能不准确。我曾经提出过海外侨务工作要“一国一策”,甚至要“ 一国多策”。要根据每个地方不同的情况来确定当地侨务工作的具体工作要求。除了宏观的要求,例如“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推动者、获益者”,具体的工作要求、标准还是应该坚持“一国一 策”。

张梅:前段时间我调研了一下北京的高校,发现北京的很多高校都有海外华裔留学生,所以我在想,对 于送上门来的侨务资源我们可否做一点工作,铸牢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席您觉得这样做有意义吗?这里想听听您的见解。

乔卫:我想说的是,很多事情,微观上有意义,不代表宏观上也一定有意义,关键看微观上有意义的事 能不能有量上发展的可能,量变才能到质变嘛。就像我们经常会说的,全国14亿人民只要是每个人都做一点中国发展事 情就成了,是的,但关键的是,你用什么办法让14亿中国人民都共同去做一件事呢。侨务工作追求的是实效,只从微观 上讨论意义,不从实操上思考,真实意义并不大。

张梅:您觉得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乔卫:实际上它还不是一个难度大的问题,它是一个实操性的问题。你刚才说的大的方向海外侨胞是认 可的,例如“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条,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必须要坚持和努力的方向,因为这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侨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毫无疑问是我们必须努力去做的。我们的工作是完成这个 任务,就需要我们做工作在方式方法上要有针对性、要更加具体,侨务工作的着力点并不只是少数人与我们观点一致,而是要着力于让尽可能多的人同行。这是侨务工作理论和实践中要把握的一个要点。

张梅:主席您说得非常有道理!侨务工作的着力点并不应该只是少数的华侨华人,而应该是更多的海外 侨胞。您觉得怎么样从体制机制上找到破解的办法,做好侨界中下层的团结和凝聚工作呢?

乔卫:这就是要看我们的旗帜了。我们的口号调门如果太高了,那就只能被少数侨胞接受。而像总书记 讲的中国梦,这是海外绝大多数侨胞都能接受的。中国梦是海外侨胞的最大的公约数。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制定的每一条政策,海外侨胞每个人都能认同。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多的团结大家一同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贡献力量。 注意,我们的着眼点不应该局限在少数人,而要力争着眼于尽可能多的人。

张梅:但是华侨华人群体中也有一部分精英和代表人士,请教您认为当前应如何做好他们的工作呢?

乔卫:你既然讲到是精英,讲到是个别人,那个别人就是要根据个别人的情况去做工作,这就不是一个 群众性工作。我觉得,我们经常会混淆概念,就是我们会把工作力量放在与我们来往比较多的少数人身上,甚至认为他们就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全权代表,实际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他们有些确实是海外华侨华人当中的代表,但是他们并不一定能代 表整体上的海外华侨华人。

张梅:是的,那您觉得怎么样引导和帮助华侨华人融入住在国的主流社会,同时也提升一下海外华侨代 表人士的层次呢?

乔卫:华侨华人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是他们自己有内在的需求,他们对此是有内在动力的。习近平总书 记讲要更好的融入和回馈当地社会。其实“融入”这个词讲了很多年了,但是“回馈”这个词在最高领导人这儿,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到。2012年他在任国家副主席的时候曾经提到,20146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世 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上他又提到了这一点,但是大家对这个事情重视不够,实际上“回馈”这个词是非常重要的。

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讲“回馈当地社会”和他提出的侨务工作的目标任务“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致的,海外侨务工作要沿着这个目标去做。总书记之所以提到“回馈当地社 会”,是和他的“人民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利共赢”的想法也是一致的。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思维是一种辩证的思维,他是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国梦两个一并考虑的。

我们也要引导华侨华人回馈当地社会,实际上这一点我们很少做宣传,但是海外华侨华人他们都实实在在地在做这个事情。所谓的“两个认同、双重期待”,我们强调的是他们认同中国发 展,我们强调的是中国对他们有期待,这个没有错,但是同时他们也认同在住在国的生存发展,因为如果他不认同住在国,他早就回来了,或者他早就换国家了,毫无疑问他当然认同住在国了。但是住在国民众对他们就没有期待吗?当然有,如果 没有期待的话,他们可能就是住在国的敌人了。这些毫无疑问都使得他们在努力地融入当地社会,尽管他们遇到了一些困难,例如语言的困难、风俗习惯的问题,但是他们本质上并不是不想融入当地社会。

张梅:明白。主席您觉得我们当前应如何更好地开展侨务工作来团结和凝聚海外侨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

乔卫:没有,就是踏踏实实的。我觉得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改革开放初期,海外侨胞他们是先行者, 同时他们是主力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也肯定:“华侨功不可没!”但是同时他们也是受益者。所以现在做华侨工作,可能要更多地引导大家能从受益者的角度去看。海外侨胞对故乡有这份感情,我们在激发这份感情,这没有错。我们海外这支力 量能够对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特别是他们中有些人甚至是无私地为国家做贡献,这个毫无疑问应该赞赏。但我们要创新体制机制,让他们在参与中国发展的过程当中共同获利,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互利共赢。

我觉得做好华侨华人工作,也要把握互利共赢的理念。因为他跟别的国家的民众、跟他们居住国民众的最大不同,就是他们有双重认同,尽管他们认同住在国发展,但他们也认同中国发展 ,甚至也期盼着中国发展,因为中国发展对于他们每一个在外面的华侨华人都有利。问题不能大而化之,大而化之是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的。

四、侨务工作要激发海外侨胞的内在动力

张梅:我们之前聊到了海外侨胞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民间外交,促进对外友好交往,主席您觉得我们还 有什么好办法能够激发海外侨胞的情感,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吗?

乔卫:我觉得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要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只有有效地激发了海外侨胞的内在动力,才 能够更好地推动我们当前所做的工作。我们现在大家比较多重视的是“面”上的情况,但是实际上是并没有重视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我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的最核心的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就是大家共同得到好处 。这也是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它也是能够得到世界更多人的支持、拥护,能够列入到联合国相关决议当中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要好”,而是提出了一个“我好大家一起好”,“大家一起好我会更好”这样一个理念。

张梅:您说的很有道理!我觉得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海外侨胞要在当地能够很好地生存和发展,侨胞 生存发展的好,讲故事人家才愿意听,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我觉得海外侨胞也要有意识,要主动去讲,就像您说的要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去讲好中国故事。第三点是我觉得讲故事也是要有技巧的,就像我们现在的对外宣传,有些人讲故事比较失 败。我比较喜欢一部电影《音乐之声》(TheSoundofMusic),可是我后来了解了一下,《音乐之声》其实是美国中情局花巨资推出来的,他当时主要是为了向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宣传美国的生活方式增强美国的软实力。第四点我觉得除了海外侨胞可以讲中国故事,是不是还可以找一些“外嘴” 来讲?例如杜维明先生说“文化中国”,他把一些跟中国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姻亲关系的这样一些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人也纳入进来。我就感觉,讲中国故事是不是从这几方面思考比较好呢?主席您觉得呢?

乔卫:我真的说不太好。因为讲中国故事、对外宣传工作我过去管得不多。我觉得是这样,海外侨务工 作也好,海外统战工作也好,核心问题应该是一个大系统,确实不能天上一脚地下一脚的,你要有大系统。因为可能有些东西从细节上来说有道理,但是总体上来看可能是无效的,这样的工作我们要少做。侨务工作要有一个大系统,因为确实要考 虑的很周全,很周全是我们所努力的方向,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对个别华侨华人的工作成效,而是对更多的侨胞的工作效果。我们追求的目标不是少数人,甚至不应该是我们所熟悉的少数人,而是多数人,或者可以更明确的说,是要汇集更多的我们 所不熟悉的人的力量。

张梅:那这样其实可能还是从政策上来引领会更好一些?

乔卫:我们过去常讲“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现在讲“政策”的时候多,讲“策略”的时候少。同 样的政策你自己肯定也要有配套的行动。我现在退了,琢磨这个事儿不多,但是实际上我看到了很多东西,我觉得问题就出在,我们从具体的某一项工作上来说好像都是有利的,但是对整体效果没有起足够的作用。你说我们工作的进程不是这个方 向吗?也是这个方向,是对世界和平有利的方向,但是它对世界和平起的作用太小,与我们华侨华人这个群体能够发挥作用的关联性太弱了——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实施的每一条措施做的不对,而是我们每条措施都对,但是对这个整体的影 响力太小了,问题就出在这儿。

张梅:世界各国都有人才计划。美国每年有杰出人才计划,引进的都是院士、杰出的各类人士。您觉得 当前如何有效地利用国际惯例做好我们的涉侨人才引进工作呢?还是我们要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于引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暂时把它们放在一边?

乔卫: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一方面,但是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 ,中国不可能向前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全球化,必须推动全球化,我们必须推动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我们脱离了跟世界的联系,封闭起来,一定没有好效果的。改革开放这是基本国策,基本路线,坚持100年不动摇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不能不坚持开放,开放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向。引进人才毫无疑问也是必须坚持的,那么引进人才我们现在可能需要强 调的不是激发爱国热情,而是我们要提供更好的利益,才有更好的效果。

张梅:其实关于引进高端人才,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例如施一公,他曾经说过,他在清华做了这么多年 的引才工作——您知道清华也是很有钱的,但是还是引不来很高端的人才。

乔卫:那其实也有我们自己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继续改革开放。此外,我们在海外推广的一些 活动,假如说我们并不局限在华侨华人,而是面向整个当地的民众,这样就减少了许多敏感性。我们的敏感性在于如果我们只是强调华侨华人的一个方面的认同,那就有敏感性了。但是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强调让参与的所有人都能够 获利。邓小平同志也曾经讲过,尽管与外国投资者不同,华侨华人是带着对家乡的感情来进行来投资的——这毫无疑问表明了他们主观上或者是内在的心灵上认同中国的因素——但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并不仅仅是邀请华侨华人回来,而是请所有国家 的外国投资者来。无非是因为华侨华人他们与中国、与家乡有文化共识,他们更愿意多走一步,但是实际上他们也是获利者,我们是用分享利益的方式来吸引外国投资的。我们现在如果过多的强调华侨华人要回国、要为国服务这些角度,就会遭遇 到敏感性,乃至被西方国家政治化。就像我昨天发言讲公益慈善,发言手稿是我自己写的。国际公益慈善活动要借助海外华侨华人的力量,但是要避免政治化,要避免敏感性,就是在这里。

张梅:主席您的思考确实是非常深入的,而且站位很高!但是,现在海外也有一些情况,尤其是西方国 家要求海外侨胞选边站的时候,很多人基本上都跟我们切割了,所以现在还有个词叫“切割派”。那么对于海外侨胞中间出现的“切割派”,接下来我们工作应该怎么做呢?

乔卫:这就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自信了,我们要有自信的话,怕他们干什么!海外侨胞再“选边站”,他 内心也是认同中国发展的。因为“两个认同”是客观存在的。尽管有些人有些时候顺序会不一样——有些人是首先认同住在国发展,但是他也认同中国发展;有些人是首先认同中国发展,但是他也认同住在国发展,这两种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有一 部分侨胞是不认同中国发展的,还有一部分侨胞是不认同住在国发展的,这两种情况也都有,这两部分都是少数人。多数侨胞是既认同中国发展,同时也认同住在国发展,总体上是这样,尽管可能先后顺序不同。即使海外侨胞首先认同住在国发展 ,我们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强调的是怎么能让他们更多一点去认同中国发展,能够更多一点为中国、或者为中国与住在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多做一点事情,所以我想我们侨务工作的定位应该是在这里,就是既认同住在国发展也认同中国发展的人。 我们从来没有大张旗鼓地去宣传华侨华人回馈当地社会,但是大多数华侨华人不是在努力的回馈当地社会吗?他们的税收、他们的劳动力就业、他们的公益慈善活动,他们的一切不都是在当地吗,他们不就是在实实在在地回馈当地社会吗?周总理 曾把华侨比喻成“嫁出去的女儿”。那么,按中国文化的理解,我们“娘家人”希望希望“嫁出去的女儿”能够怎么样呢?能够平安健康发展、常回家看看,还有,要孝敬公婆!

张梅:那您怎么看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报告,对于中国统战及侨务工作的“污名化 ”,您觉得我们应该怎么破解这些问题呢?

乔卫:你只要真的没有那样的想法,就不用破解。在第十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我给出席盛会的 海外来宾做了专场报告,我曾经特别提到,中国政府不会利用华侨华人去干涉别的国家的内政,这是中国侨务工作的底线。

张梅:关于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北京青年报》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海外侨团内耗严重影响华人形象 》的文章,您对此怎么看?

乔卫:我记不清楚是人民网还是中央国际广播电台,对我有过一次采访,我说我们现在的海外社团已经 变化了,我们过去成功的“侨领—侨团—侨胞”这样的工作路径其实已经变化了。因为原来侨团的存在是基于海外侨胞生存的需要,抱团取暖的需要,属于安全层面。而现在我们海外的大部分侨团源于乡愁。乡愁属于精神层面,两个层面的凝聚力 的等级完全不同。我们的工作方式真的要调整。

五、华侨华人是当今世界公益慈善事业的贡献者

张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海外侨胞火速驰援,为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贡献了重要力量,谱 写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的抗疫篇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海外侨胞给予了高度肯定。当前海外抗疫仍在进行中,华侨华人倾力协助住在国抗疫,作为 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的理事长,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乔卫:20169月,在首届世界公益慈善论坛上,我曾经分享过三个观点:华侨华人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引领者,是当代中国公益慈善 事业的生力军,是当今世界公益慈善事业的贡献者,在疫情和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公益慈善合作中,我认为华侨华人也能够发挥独特作用。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样一段话:“全球抗疫,中国打上半场,外国打下半场,华侨华人打满全场。”的确,这就是广大华侨华人抗疫的真实写照!“祖国有难,岂能袖手旁观”。在得知祖 国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海外侨胞第一时间自发行动起来,吹响了支援祖国抗疫的“集结号”,从亚洲到欧洲,从美洲到大洋洲和非洲,数以万计的海外侨胞纷纷慷慨解囊,投入了一场海外中华儿女爱心大接力。

国内疫情暴发初期,防疫物资紧缺,广大华侨华人踊跃捐款捐物,仅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就收到捐款累计折合人民币超过2.7亿元,捐赠者覆盖五大洲;为采购防护用品和 医疗器械,他们全球扫货,既有满街搜罗,也有重金购买;国际运输不畅,他们便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把防疫物资运送回国,有的甚至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先将物资集中到机场,再委托来华人员以随身行李的方式“人肉护送”。“史上最长行 李托运单”、“最美带货人”、“口罩航班”……一系列感人事迹令人记忆犹新。

当国际疫情蔓延,广大华侨华人立即行动,投身当地抗疫。获悉新冠肺炎病毒已经在当地传播后,他们主动取消聚会、减少出门、戴上口罩、做好防护。许多华人商店停止营业,经营超市 的华人雇主也主动为员工、顾客提供口罩、消毒洗手液等。侨胞还在线举办多场新冠肺炎的讲座,普及相关防疫知识,做遵守当地防疫抗疫规定的“模范生”。不仅如此,他们还积极帮助当地社区和民众。许多国外民众在自家门外的信报箱内惊喜 地发现了华侨华人邻居投放的口罩和精心翻译的防疫小贴士;许多国外医院、学校、警察局、养老院陆续收到了华侨华人捐赠的防疫物资;许多国家的侨团主动请缨,帮助当地政府与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对接……华侨华人力挺住在国的用心用情 ,一如当初他们支援祖(籍)国的尽心尽力。他们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传递到了各自所在国民众的心里,不仅为住在国抗疫作出了贡献,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让世界再次领略到中华儿女的大爱与担当。

张梅:您刚才提到华侨华人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引领者,是当代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生力 军,这我非常能够理解,因为华侨华人为祖籍国和家乡的公益慈善事业一直以来不遗余力地奉献着。但是您同时提到华侨华人是当今世界公益慈善事业的贡献者,这一点我的了解倒不多,能否请您结合当前国际公益慈善合作的趋势,谈谈华侨华人 能为世界公益慈善事业做哪些贡献吗?

乔卫:国际公益慈善合作包括两个方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在这两个方向上,其实华侨华人都能发挥 作用,这里我想在“走出去”的框架下,从华侨华人、国际合作主体以及如何推动实现这三个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点是我觉得广大华侨华人在后疫情时代公益慈善合作中能够发挥独特作用。要注意我说的是“独特作用”,这不同于“特殊作用”,它包含了独有和特殊两层含义。华侨华人生活在当 地,熟悉住在国人民需要什么、反对什么、警惕什么,懂得什么事情最有效果、最受欢迎、最切实际。与此同时,他们对故乡充满感情,有着“双重认同”的本质特点。基于自身在当地能够平安健康发展的朴素愿望和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美 德,他们有真诚的愿望去推动国际公益慈善合作在当地实现。长期以来,他们也一直在当地开展着公益慈善活动。以抗疫为例,他们对于抗疫的公益慈善活动不仅有真诚的意愿,更有成功的实践。他们需要国际公益慈善活动给予他们支持,他们也 能够推动国际公益慈善合作精准开展、深入开展。

第二点是我们要重视发挥华侨华人独特作用,推动国际公益慈善合作顺利开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生历史性交汇,中国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 好应对一系列风险和挑战的准备。但与此同时,我认为,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合作共赢的普遍诉求没有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没有变。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以广泛、深入、持久的国际合作为前提 。推动国际公益慈善合作,无疑将有助于向世界展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智慧与胸怀,有助于向世界传递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真诚愿望,有助于向世界表达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推动国际公益慈善合作更要强调民间性、针对性、实操性,更要强调惠及民众的实际效果,更要避免引发猜疑和政治化。要做到这些,发挥华侨华人独特作用,是可 行之路。尤其国际疫情蔓延,国际交往受限,华侨华人的独特作用愈发明显。我们应该改变过去开展国际公益慈善合作的传统做法,引入华侨华人的力量,打好“侨”牌,推动国际公益慈善合作顺利开展。

第三点是我觉得我们要引导华侨华人在国际公益慈善合作中积极发挥独特作用。国际环境的变化和疫情的叠加冲击,使华侨华人这支海外长期对我友好力量受到了深刻影响,他们的生活发 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侨情”正在改变。这决定了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也必须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认识:从整体上说,华侨华人有“两个认同”和“双重期待”。他们认同中国发展,也认同住在国发展,尽管对于个体而言有先后顺序的差异,但“两个认同”是客观存 在的;尽管他们主要生活在住在国,但是不仅住在国人民期待他们为当地作贡献,中国也期待他们为中国人民、为中国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作贡献,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 的梦”。我觉得,中国梦是广大华侨华人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梦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广大华侨华人的共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华侨华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的积极性。

这是华侨华人能够在后疫情时代国际公益慈善合作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内在动力。为此,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华侨华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更好融入和回馈当地社会”的重要要求,多做 民心相通的公益慈善事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形象,助力自身平安健康发展。我们要支持和帮助华侨华人积极参与国际公益慈善合作,助力国际公益慈善合作更有效地惠及当地、改善民生、增进友谊。我们要坚持有利于中国、有利于华侨 华人住在国、有利于华侨华人自身的原则,助力华侨华人成为中国梦连接世界人民美好梦想的桥梁和使者。

华侨华人具有联系广泛、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我期待广大华侨华人用好公益慈善这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者、建 设者、受益者。我也相信,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公益慈善合作中,华侨华人的人文精神将更加闪耀,华侨华人的社会价值将更加显著,华侨华人的独特作用将更加突出。

本文来自“张梅对话世界”丛书之二《华侨华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代中国出版社,2022年4月)

图片

来源:张梅对话世界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