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一笑 我的教育实践与思考(连载四)
调整文字大小:

作者:张鹤立

六、曙光初现

解除了这个女孩子给我带来的压力和麻烦,我感到松了一口气,心里敞亮了不少。不过,所有的孩子在一个班学习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开了一次家长会,那些小家伙们的家长面有不悦之色,口有不满之词。他们说:孩子来了快20天了,没看到什么学习成绩。这使我的压力更大。我这个人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怕对不起人。现在明摆着,是我理亏。因为孩子20天来没有明显进步,这是个事实。家长的语气和表情让我心头沉甸甸的,真让人着急上火啊。不过,越是着急上火的时候,我越告诫自己要冷静和理性,而冷静和理性思考的结果是:必须再找一个助手,而不能因噎废食。

这时,我们有个小朋友的家长给我推荐了一个人,也就是小朋友的姑姑,十九岁,高中毕业,考大学落榜了,正在家里苦恼呢。我约她一见。

这是个瘦瘦的女孩儿,高个儿,微黑,披着长发,给人的感觉比较干练。于是我同意她来一试。这个女孩儿,就是我们现在第一学前部主任林海欣。

直到今天,我还应该感谢这个家长。因为他不是给我介绍了一个普通的老师,而是一位很有潜质的教学和管理人才。后来,听海欣说,她看了我登的广告觉得很新奇,百日识字一千到三千,有点让人不可思议。于是,她就产生了看个究竟的想法。她的出现,让我顿感轻松,因为她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把五岁以上的孩子完全地接了过去。不仅如此,她工作的主动、积极、任劳任怨,和前一个女孩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坐在我们的小平房里写卡片,其时已接近七月份,南阳那个热啊,而我们还没有电扇,再说是平房,楼板早就晒透了。你想想那种感觉。

现在,我可以全力以赴地招呼那些小家伙。直到此时,这13个小不点,还是上课哪都看,就是不看黑板,双眼一片茫然。如果从这一双双眼睛看进去,我就觉得,那后面的大脑是个空壳,里面可能什么也没有。那个叫王景的小朋友最有代表性,鼻涕流过嘴唇,食指含进嘴里,两个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我,好像不会转圈。

看到他们的情形,我头脑中时常不自觉得进行对照,这个参照物就是我的女儿。在这么大的时候,她的聪明,她的灵性,她的求知欲,还有她思考之后给我的答案往往让我吃惊不已。她告诉我:蚱蜢不知道冷。这是一个多么深奥的生物学问题。她还问我:大腿为什么能支持身体?而当我说大腿粗的时候,她一句话就把我问住了:小腿比大腿细,为什么能支持大腿?那时候,她的年龄才只有三岁啊。

看来,早期教育对人的影响的确非常巨大。

而我现在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孩子,怎么办呢?我觉得,我遇到了最严峻的挑战。

我分析,他们之所以到目前还不识字,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字看都不看,更不用提在头脑中加工了。我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把他们的视线拉过来,拉到所学的目的字的字形上。

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最开始我想到了游戏识字。我的分析是这样的:孩子们不都爱玩吗?先用游戏把他们卷进来,改变他们目前这种排斥幼儿园,排斥教学过程的状态。然后,让这些游戏都与识字发生联系,在玩中看,在玩中说。

于是,我设计了好几种的活动。其中一项是贴五官,先画一张人头像,或人的全身像,贴到墙上,然后让孩子们拿对应的卡片去贴相应的部位,形成卡片与具体器官的联系,还可以让孩子在无意之中对这个字有所接触和强化。

为了增加游戏感,我有时还做孩子们的活道具,我坐在椅子上,让孩子们把卡片往我各个部位上贴,比如,眼、耳、鼻、口、手、脚等等,当然贴对了会得到赞扬。

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玩得很开心,他们开始有了些感觉,喜欢幼儿园了,喜欢上课了,脸上的表情也从僵硬、呆板变得丰富起来。当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识字效果。

而将这种方法迁移,就是把卡片贴得满院子满屋子都是,门、窗、桌子、椅子、床、墙,倒也别有一番趣味。

还有其他游戏,如孙悟空打妖怪、青蛙捉虫子等等,都是游戏感很强的识字活动。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又有了新的困惑:我对这种方法是否最佳开始产生了怀疑。我认为这种方法与以前的学习形式相比较,虽然有一定的优越性,它可以让孩子参与、快乐,也可以解决一些识字问题,但它还有很多的不足,使它难以取得阅读和识字的理想效果

第一,用游戏方法识字,因为没有教材,活动都是临时设计的,目的字也都是随机抽取的,无章可循,显得比较凌乱、随意,没有序列,没有依托,这样的字好像孤魂野鬼,没有组织进语言结构之中,这样就失去了整体联系的优势。

第二,既然所识的这些汉字孤立性、随意性较强,那么,复习就增加了难度,必须一个一个的单独进行,而这种孤立的复习最容易让孩子厌倦,它不像在整体儿歌和故事中,孩子读故事,背儿歌,本身就有情感体验,有求知欲的满足。在读和背的过程中,复习可以无意识地完成。而这种方式,人为的痕迹太强了,孩子的任务感太重了,时间长了会增加复习的抵触情绪。

第三,词性不全,幼儿难以进入阅读状态,缺少阅读的训练价值。你看,能够用来粘、贴和在游戏中使用的字词,一般而言,除了名词、动词就是形容词,而很难有连词、副词、代词出现。比如说,因为、所以、然而、但是,我们怎么贴,往哪里贴呢,又怎样在游戏中把它们当成具体可感的事物进行处理呢?

而一旦进入阅读就不同了。句子往往是由这些副词、代词、连词联系起来的,没有这些词的参与,阅读很难实现。而我们的教育教学不是以识字,而是以阅读为目的的。这又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第四,这种游戏活动,只适合在小班型的情况下开展。这时,孩子们还基本都能获得参与的机会,如果班型变大,就很难说了。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它缺少推广的价值;而缺少推广的价值,就不能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它不能解决普遍性的问题。我想到,我们将来的幼儿园一个班肯定不能十几个孩子,当孩子增加到几十人的时候,将如何处理呢?

第五,这些游戏活动,资源不太丰富,没有现成的材料,每天都需要现编,对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要求非常之高。我自感还是一个有创造激情和创新能力的人,但也感到这口井有淘干的那一天。假如换了我们一般的幼师,不说她没有这个能力,她首先没有这种愿望和这种胆量,那又将如何呢?

第六,这种游戏识字的方法,阅读训练严重短缺,这和我的教育目标不相吻合。识字的价值与阅读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所识的字,只有形成一种能力,才能产生吸纳信息、打开窗户的作用,而一个一个孤立识字,根本没有这个功能。

首先是一种直觉,接着进行了思考,使我渐渐理清了头绪,认识了利弊。我感觉,还有继续探索的必要,继续超越的必要,选择一种更好的方法,来取代游戏识字。

反观我自己,自认为有几大优点。其中之一,就是永不满足。这与中国的传统理念知足常乐很不吻合。

不过,我认为只有不满足才能质疑、反思和超越,假如,我此时此刻面对游戏识字的点滴效果就自我封闭、知足常乐的话,那就不会有后来的突破和发展,就不会有鹤立幼儿快速阅读法的系统结构。当然,也不会有鹤立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我感觉我们有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缺少对自己的理论和学说的不满,小有成就,就自我感觉良好;然后,就封闭,就保守,就停滞不前。不仅如此,还要以学阀的面目出现: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能超过我,谁跟我不一样,就是荒谬,就是反动,就该打入十八层地狱。一时间,他们由创造者变成了创造活动的障碍和阻力。这不仅会抑制新人的发展,新事物的成长,而且他们自己也在此时此刻走向了创造和发展的反面。我在想,这是不是我们缺少教育大家的原因之一。

谢天谢地,我还没有到这种自以为是的程度,我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反思。无意识之中我想到了讲故事,也可能是我给女儿讲故事的经历发生作用了吧。还有,我见到很多孩子都有爱听故事的特点,有的是不听故事不睡觉,有的是不听故事不吃饭。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一般来讲,孩子都爱听故事。而我们平时讲故事,只是满足了孩子们的体验欲和求知欲,实现了增加知识储备、进行道德教育的目标,可是我们没有想过把识字整合进来。假如我们边讲故事边将其中的有些字词提出来,在那一刻让孩子们关注这些字形,会怎么样?我想,讲故事的过程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那一刻提出有关的字词,可能会使孩子形成无意识记忆。而这些字词又与句子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可以开发整体板块记忆的价值,得到孩子元认知结构的支持。这样做是不是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识字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信息量,获得与讲故事相当的效果?

我决定一试!我选择了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故事,像狐狸和仙鹤瘦驴和壮马等等,开始给他们讲故事。而且,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相继提出目的字。比如,我讲狐狸请仙鹤去做客,我可能提出狐狸仙鹤,讲把肉汤放在盘子里,我再提出肉汤盘子仙鹤的嘴又长又尖,我可能提啄啊,啄啊,啄不起,我可能会提。当然,我在讲故事的时候,为了渲染气氛,增加情趣,会添枝加叶,使它趣味性更强,再加上讲究语气、表情和手势等,一下子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境界。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如我所预料的,用这种方法,孩子们不仅兴趣提高,而且识字变成了一种既轻松又高效的活动。看他们的眼睛那样专注,看他们的表情那样丰富,好像变了一个人,不再是那种呆滞、迷茫的小木头人了,而是开窍了,灵动了。在这种气氛中,所提出的目的字卡片,对他们来说一点也不构成压力。他们很快就把这些字词一一捉住了,变成了他们的朋友。他们不仅可以叫出它们的名字,而且还特别乐意去寻找和发现它们。假如在别的环境中,比如报纸上、广告词里,见到它们熟悉的影子,就会兴高采烈。

谢天谢地,我可以兑现对家长的承诺了。不仅如此,在鹤立快速幼儿阅读法系列中又增加了新的成员”—故事提放法。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小班幼儿练习快速阅读的首选,有屡试不爽的价值。

孩子们的表现太好了,我再也见不到那种倦怠,那种心不在焉,他们的眼睛闪烁着喜悦、兴奋和满足,他们的能力在迅速地提高,他们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家长们反馈说,孩子们回家读书读得可恶了,晚上11点还不睡觉;还有的家长说,孩子们走在大街上,见什么读什么,像商店的牌匾呀、广告语呀。家长们的疑虑和担心也一扫而光。

有一天,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深深地感染、震撼了我:就在教室的第一张桌,坐着两个小朋友,男孩儿叫常祥,女孩儿叫崔丹,两个小家伙儿在指读教材的过程中,读着读着突然停了下来,他们的头不约而同地向对方偏转,由衷地相视一笑,那笑容太美了,太让人感动了,内容太丰富了;这笑容告诉对方:我读懂了,这故事多有意思呀,多好玩呀。还告诉对方:咱俩这么小就会读书了,多了不起呀。

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后来,在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过程中,我每每发现这种情况,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1995年,我们在安徽阜阳育才幼儿园办快速阅读班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小朋友,他的名字叫李驰,是园长的儿子。有一次,我到幼儿园去检查教学效果,到大门口的时候,看见李驰坐着他妈妈的自行车,从幼儿园往外走。李驰坐在自行车的后衣架上,他把一本书放到前边鞍座上。自行车在向前运动,而李驰在全神贯注地看书。

他妈妈带着一种自豪的表情向我介绍,李驰现在读书读得太着迷了,每天早晨连解大便的时候还读书呢。他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有个固定的时间坐在痰盂上解大便,现在每天这个时候他就把一把小椅子拉过来,把书摊到椅子上,边解大便边读书。想想这个情景吧,真是又可爱又可笑。

几天后,李驰跟随他的妈妈,还有幼儿园其他老师乘车到河南来参观学习。那时,路况不好,车速也慢,走了十来个小时,一直到晚上11点才到开封。老师们有个想法,要在开封住下来,第二天再走。找到住处后大家洗的洗,涮的涮,准备就寝。这时,只有李驰是另外一番情景:他坐在床上,手中捧着一本《小兔乖乖》,自己给自己读。从第一篇读到最后一篇,倒回来,再从第一篇读到最后一篇,那样专注,那样痴迷。后来,还是他妈妈怕影响别人睡觉,好说歹说才让他躺在床上。

这说明什么?说明孩子天生就有强烈的求知欲、体验欲。这种欲望得到满足,他们便快乐得像那两个小朋友相视一笑所表达的那样。


【凤凰华人资讯网综合报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