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文田
昨天,我非常荣幸回到家乡泉州,作为泉州市侨联名誉主席出席泉州市侨界青年联合会轮值会长交接仪式暨庆国庆迎中秋联谊晚会。能在这充满青春与活力的场合,与新一届侨界青年代表共同见证家乡的发展与传承,心中感慨万千。尤其让我难忘的,是第一次走进“蟳埔簪花世界”,那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与根脉的对话。
泉州的秋天,总带着一种温柔的味道。微风从海面吹来,带着淡淡的咸香,阳光洒在古城的红砖白墙上,岁月仿佛也被照得通透。我沿着海丝古港线,走进那被称为“海上花村”的蟳埔。
眼前的景象让我屏住呼吸。渔嫂们头戴花围,银钗点缀其中,素馨与茉莉随风摇曳,衣裙如浪,笑声似潮。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古泉州港的繁华旧梦,也看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
蟳埔簪花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兴盛于宋元明三朝,延续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作为泉州港的重要出海口,蟳埔自古便是中外文化交融之地。波斯、阿拉伯商旅带来的珠饰工艺,与闽南本土花艺相互融合,孕育出这种兼具异域风情与闽南气质的独特美感。对渔家女而言,簪花不仅是装饰,更是一种生活哲学。花香可驱海腥、抗海风、御台风,花形寓意平安吉祥。她们在劳作间隙簪花,不为艳丽,而为生活添香;她们用花编织岁月,也用笑容面对海浪。这份自然与坚韧,正是泉州人骨子里的气质。
在“簪花世界”的展示厅里,我看到一位年长的蟳埔阿嬷,双手灵巧地将素馨花与银钗穿插缠绕,顷刻间,一圈花环在她掌中绽放。她笑着说:“簪花是我们蟳埔女的命根,花要新鲜,人要真心。”一句朴素的话,让我心头一暖。
2008年,“蟳埔女习俗(含簪花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明星体验簪花短视频的走红,全网播放量突破150亿次,蟳埔簪花成为全国最具人气的非遗文化之一。村中推出“八大体验”文旅项目,2024年接待游客超850万人次,带动文旅收入超18亿元,成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的典范。
昨天,我也体验了一次簪花。年轻的女孩们帮我戴上花围,镜中那一圈素馨与茉莉,唤醒我内心深处的故乡记忆。我想起小时候,我家住在鲤城南郊区的古大厝,母亲在那座老宅的院落里挑选新鲜素馨、茉莉,轻轻簪在自己的发间。阳光洒在红砖与木梁之间,她的身影静谧而温暖。旅居海外三十多年,每逢中秋或春节,母亲在古大厝簪花出门的模样,总会浮现在心头,勾起深深的乡愁。今天在蟳埔看到年轻一代佩戴簪花,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在院落里的影子,心中油然升起暖意。
村口一位阿嬷对我说:“花要天天插,生活才有香。”这句简单的民间智慧,其实正是泉州人的生活哲学:不论风雨,仍要开花。正如泉州这座城市,历经沧桑,却依旧以温柔与坚韧书写浪漫。
泉州市侨界青年联合会自成立以来,一直是凝聚侨心、汇聚侨力的重要平台。它以开放、务实的精神团结海内外泉籍侨界青年,搭建交流与成长的舞台,积极推动侨界与社会各界合作,为家乡发展、文化传承和青年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持。侨青会不仅是泉州侨界的桥梁,也是青年力量在新时代的重要象征。许多旅居海外的泉州青年,通过网络、短视频、社交平台,让更多外国朋友认识泉州、了解蟳埔,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泉州市侨青会也在泉州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中注入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无论是在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还是在海外资源的联动与协调上,侨青会始终发挥着独特的纽带作用。它让更多旅居海外的泉籍青年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也让泉州的优质产业、文化品牌和创新理念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侨青们以青春的热忱与国际视野,为泉州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本与项目,更是信任、热爱与情怀,把侨心凝成力量,把乡情化为行动,让“青春侨力兴泉”的故事在新时代持续书写。
傍晚时分,我走出簪花世界。夕阳将海面染成金红色,天边的云像燃烧的花朵。我轻轻摘下一朵素馨,夹在笔记本中。这趟回乡之旅,不仅是一次探访,更是一次心灵的归途。
泉州,是一座被时间亲吻的城市;蟳埔簪花,是那枚柔软的印记。它告诉我:无论走多远,心中若有花香,便仍在故乡。
多年以后,当我在异国他乡闻到素馨的香气时,我仍会想起今日,花开如海,海在泉州;情深如歌,歌在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