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0
网站首页 >> 侨史研究 >> 正文

海南“侨批”--琼籍海外乡亲与故土的“两地书”

发布日期:2022-12-03 10:39:05


中新社海口8月30日电 题:海南“侨批”―琼籍海外乡亲与故土的“两地书”


中新社记者 张茜翼


“妆次不通闻讯已经有四年矣。自从日军进军新加坡,各地枪杀抢掠无所不存,民不安居。我等幸得虎口余生,庆获安全。今我兄弟二人做什贷生意以谋糊口。虽然太平景章,但生计萧条,大不如前。”


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海口南洋骑楼老街研究会秘书长刘涛所收藏的这件由新加坡寄回国内的“侨批”,把记忆拉回到上世纪四十年代。


“侨批”,来自闽南方言,闽南语称信为“批”,寄信称寄“批”。后来,“批”成为南洋华侨寄托银信的代用词,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是一种信,兼具家书、汇款功能,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海南等侨乡。


经营“侨批”的民间机构为“侨批局”。清光绪八年(1882年),琼州第一家侨批局在海口设立。


“这些发黄的侨批,每一封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刘涛为修缮海口骑楼老街开始收藏“侨批”。他说,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努力拼搏、勤俭节约,一旦有点收入,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把款物托带给家乡的双亲或妻儿,尽孝尽责,并通过“侨批将”自己在海外的生存状况、奋斗历程、海外局势等告知家人。


一封1954年8月25日从香港寄往海南文昌市白延的“侨批”虽已破损,但仍能看清信封上写着的“港币五十元”几个字。


其实,华侨汇款回故乡,在银行、邮政汇兑制度尚未建立之前,主要依靠经营侨汇的“水客”携带。“水客”将侨胞托带的款,就地购买物资运回国内销售后,将款解付给侨胞眷属。返侨居地时,则带回家乡土产品销售,从中赚取差价利润。


到民国期间,因南洋经济发展,侨居的人数不断增多,华侨通汇业务日益增加,“水客”之间开始联合起来,开设专门的机构――侨批馆,后称“侨批局”。此时的侨批馆,既有收付款项的金融汇兑功能,又有传递信件的信使任务,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经济实体。


1919年,老商号“阜成丰信局”在海口中山路开业。“这是越南文昌籍华侨谢肖珊创建的,是海外琼侨信得过的家乡人。”刘涛拿出一本封面为橙色的“阜成丰信局公司账簿”,里面记录着1960年到1963年收到和寄出的“侨批”具体日期、封数和邮费。


刘涛整理收集的“侨批”发现,海口侨批业命运坎坷,信局多时快超过骑楼老街的米铺,少时几乎整条街难觅。海口市是海南岛国外“侨批”汇款转递的枢纽,大多数“侨批”都经过海口的“侨批局”转到文昌、琼海、万宁等县的“侨批局”或代理店。


1928至1931年,海口有泰昌隆、阜成丰、平民栈、荣安泰等23家“侨批局”,到30年代末发展到55家,其中有些银铺、旅店、找换店兼营侨汇业务,这是海口侨批业的全盛时期。


1950年8月,人民银行海南分行对海口“侨批局”进行登记,有永源丰等41家,当时发给执照,准予继续营业。1972年5月,国家决定取消私营侨汇业,海口市“侨批局”由中国人民银行接管。1976年,侨批业完成历史使命,并入银行系统,由中国银行接办其业务。自此,百年“侨批”风景线在海口街头彻底消失。


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记忆遗产,“侨批档案”2013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完)

来源:中国侨网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1.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