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今天是2024-04-23
网站首页 >> 读书 >> 正文

其情也勃焉,其悯也深焉

发布日期:2023-01-09 15:54:49

《有一种悔恨叫永远》杜卫东 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我很少写散文,随笔居多。这两种体裁其实完全不同。因而我一直认为,散文是不可轻易写的,须有极强的文学功底,极博的学识,极高的驾驭能力,极缜密的布局艺术,极具思想的构思,极具人格的情怀,这与杂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绝非胡乱堆砌辞藻、吹嘘煽情可以强求,或故作高深,或无病呻吟,或装腔作势,或里短家长,凡此种种,皆非散文之旨。散文于当今,几成套路和低档八股,真是令人嗟乎哀哉!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早就说过:“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如果二者皆无,除了可厌可憎,还谈得到“韵外之旨”“味外之旨”吗?我读鲁迅散文,每每被他笔尖常带感情的悲悯情怀所感动,亦常有高山仰止之叹。故而,我也一直认为:散文,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随便涂写的。


卫东的一些散文,有些发表时我已读到,这次重读仍然使我感动。现在的作家们,很少有人关注下层劳动者,关注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而卫东则倾力而写,他的《买瓜记》《彩虹》《优优的眸子》《路边有个剃头匠》等,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情、怜悯,嘘拂着对最下层农民打工者的尊重、关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虚伪的粉饰,一切都是那么真挚、自然,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悲悯情怀,无一丝造作,无一丝作态,堪称散文界清新之风,情怀真心流露之笔,是那种开会采风、游山玩水的游记式散文完全不可比拟的,亦是小家慵懒的日记体散文完全不能比拟的。如《彩虹》,卫东不仅倾注情感写出他熟悉的农民工的生存状态,还注意到农民工的内心世界,看到他动情的对彩虹的赞美。而卫东的内心也受到强烈的撞击和感染,他不由得也发出了由衷的礼赞:“人世间最动人的彩虹,其实不一定在天上哟!”这发自内心的赞叹,是象牙塔中的文人看不到也发不出来的吧?


悠闲、休假、旅游、釆风、笔会……使我们几乎接触不到社会的底层,接触不到真正的下层生存状态。写散文、随笔,趋于应酬,在抒发敷衍、做作甚至虚假的情感。一个真正的散文家不应该轻易动笔,应该有高尚的悲悯情怀,真诚的同情心,冷静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当然,还必须有干净、无可有可无文字的写作能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我以为卫东一些散文达到了这一境界。诸如他写下层劳动人民的散文,不仅仅是悲悯,而更使我们读之感动的同时,可以感觉到时代的气息,商品社会对原有温饱生活的冲击,对传统道德理念的淡漠、撕裂和抛弃。


卫东的散文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悲悯有之,而无悲观、绝望,突出描述了中国下层人民坚韧的生存意志和艰苦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及乐天达观的心理,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数千年而不灭之所在。中华民族相比于早已湮灭的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古希腊等国家,正是由于能在极困苦的生存条件下顽强挣扎,而卫东笔下的农民工们,也正是继承了先民的韧力,不懈挣扎、竞争、拼命苦干,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放笔讴歌?


我欣赏卫东的文笔,能传神地细腻刻画人物的一颦一笑和细微的心理变化;用白描手法,令人物呼之欲出。他笔下的底层小人物,尽管在社会变革的冲击下,在伦理道德的迷失中,仍然坚守着胼手胝足的生存底线,仍然秉持着诚实善良的处世原则,仍然维护着立身明理的做人品质。


卫东写底层小人物的散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是纸上嘘拂而来的令人感动的温情。一种是作者的温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悯怀;另一种是小人物相濡以沫的温情,对他人的温情,对尊重自己的人的温情,对社会渴求回报的温情。这两种温情交映生辉,使文章充满了悲悯情愫的光芒。卫东的文笔不是施舍,不是造作,是他发自内心的流泻。胡适之先生有句名言:“不作言之无物的文字”,卫东之文字,岂止是言之有物,更是言之有情怀,言之有深思。真是其情也勃焉,其悯也深焉!所以,必有深重之情怀,才必有感人之作品,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卫东还写了不少军旅生涯的散文,如《那一脉青山,那一片天》,取事兹小,襟怀兹大;感慨于今日之环境,而寄托于昔年之杂陈,不禁令人读来竟有春秋笔法之叹。又如《穿上军装见班长》,行文三叠,感情是那样浓烈,令人几度回肠。卫东用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构成了中国农民士兵的立体素描。


我倒觉得,卫东写小人物的散文,比他那些写名人的散文更耐咀嚼,更耐回味。那些写名人的篇什,似乎取材略过简略,细节略输精彩,固然有情,却感觉失之依托,言之未尽。当然仁智各见,也许是我流于偏爱吧。


其实,卫东的悲悯情怀不仅仅限于下层农民工和小人物,对无助的小动物也有着怜悯之情。如《小宝回家》《儿子不再养鹦鹉》《明天不再封阳台》,读来令人心中洋溢着温情和爱意。可见作者的情怀并不放过细微,而剪裁出华锦。其文化类散文《目光》《敦煌之地》《陶人:远古之神》等,亦值得一读。襟怀纵横,充满气象。尤其《目光》,发掘出偏远省份贵州走向世界的第一人黎庶昌,在清代曾出使五国,是一个壮怀激烈的志士。不是卫东用浓情之笔为我们勾勒,历史的烟尘恐怕使其湮没。这篇长文,不乏抒怀,不乏启迪,今人读之,仍然会激起涟漪,引发思索。卫东是一个关心世事的人,他将自己的情怀熔铸于古人,有唏嘘之意,兼吟啸之情,为文若此,不亦快哉!

0
来源:北京日报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5.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