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网站首页 >> 留学故事 >> 正文

出国梦

发布日期:2023-02-04 10:57:12

出国了,留在德国了,生了孩子,买了房子了,有了车子了,似乎出国梦圆了,仔细想想不是那么回事,再回头去想想当初的出国梦。
我最初和出国沾边,还是在我根本没想到出国的时候。
那是刚刚恢复高考的第二年,还在农村插队的我,当然想到这是一条可以离开广阔天地的生路。便机不可失地抓住了这线生命生机,准备参加高考。可怜我是77年高中毕业,中学是在开门办学中度过的,具体地说,物理课由工业基础知识代替(简称工基),学的是如何开拖拉机;化学课由农业基础知识代替(简称农基),要掌握的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高中甚至有个学期,全班女生到医院学医,学打针、学包扎,为的是当赤脚医生。这样,中学毕业,也就名正言顺地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这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的时候,我最盼望的是,不要到水田种水稻,怕蚂蟥。最低目标,在农村当上民办教师,最高目标,离开农村,回城当工人。
不想,真的可以上大学了,我马上重新制定目标,最低目标,地区师专,最高目标,镇江农机学院(以为接受过再教育的人优先)。因为,对我来说,准备考试,并非复习功课,而是重新学习,那是太多的课程。所以,我第一年参加考试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第二年我到我姨所在的镇中学参加补习班,由于想上大学动力巨大(离开农村),用功勤奋不在话下,我姨是物理老师,对我是小灶辅导。当时还有语文竹老师,对我也十分欣赏,说我脑袋机灵得就象男孩子,并说我一定要报厦门大学物理系(竹老师对厦门大学是情有独钟),要不然,那儿会有一个位置空着。所以在最高目标之上,填了厦门大学物理系,加上农机学院和师专,就是当时的三个志愿。
高考时我竞技状态好的不得了,超水平发挥,考出了我插队县的第一名,专区的第三名,第一志愿当然如愿以偿。感谢我姨的小灶辅导,感谢竹老师的辅导加鼓舞,感谢镇中学搞一天一个模拟考试。
超水平发挥之后最大的后果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水平,那年厦门大学物理系平均分比北大还高(因为福建高考模拟考试搞得好),我在众多强手面前,不但没有最早交卷得最高分,甚至根本不再领先。正在我想不通之际,被告知,我是我们省在高考后就定下的出国人员,到什么国家还不知道。
稀里糊涂地出国离我又很远,好在我根本就没想到出国,那些年在国内读大学,还是很风光的。沐浴在科学的春天,想的是攀登科学高峰,胸前一小小的白校徽,人人都会夸你有出息。
毕业之后,分配在合肥工大物理系教书,直觉得离攀登科学高峰越来越远。可周围却有人在悄悄地出国,那出国的人远比戴校徽有出息多了,攀登科学高峰似乎要到美国这样先进国家才行。不过,我还是没有把出国和我联系起来,没有海外亲戚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英语不怎么好也是一个原因。
那时看福建同事W抱着收音机听美国之音,经常问:你可以听懂收音机里的叽哩呱啦?W有个舅舅在台湾,他妈妈希望他到美国去,反正有舅舅。W考托福一次又一次,脸是瘦了一圈又一圈,两年还是三年之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到了美国。与此同时,隔壁宿舍还有福建人L,我们只知道她的男朋友在美国。一天她因为到美国拒签嚎啕大哭,说:“我看球赛都向着美国,早已把美国当作第二故乡了,根本就没想到到第二故乡还会遭到拒绝。”我们看她痛苦的不行,想安慰又不知说什么,总不能说,美国人不让你把美国当第二故乡,安徽人们可是热烈欢迎我们,就把合肥当成第二故乡吧。我们心里想:她是和我们不一样的,她是属于美国的。果然,不久,见到她满面笑容,L终于可以投到美国的怀抱了。
尽管当时有人悄悄出国,可大队人马忙的还是考研究生,虽然当时有人戏称研究生是“烟酒生”,可考上研究生是把一大批本科生甩在身后的本事,在合肥就近水楼台考中国科大。上研究生之前,有个本系同事要到美国去,因为她男朋友(和我一个教研室),已经先行一步。临行前,请同事到家吃饺子,热腾腾的饺子和满满一桌菜,透露出满心喜悦。我突然觉得出国对我来说:不应该是遥远不及的事,既然潮流赶了一拨又一拨。上大学了,考研究生了,接下来该是出国了吧。
那年是1986年,我没有很快地化心动为行动。我既没有舅舅也没有男朋友在国外,光那考试的美元就让我止步。再说,我所知道的人们出国,都是个别偶然现象,很难能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努力。那时,出国还没形成潮流,出国梦也就做得有一茬没一茬的。记得在科大读书时,有人问,想不想出国啊,想啊。怎么没有行动啊,没有人啊。那就去闯啊,不知道如何闯啊。问话人最后说:你出国是想等到天上掉馅饼啊!
结果,馅饼没掉下来,我在北京经历了六四。这一事件,使我真正动了起来,厚着脸皮找人要美元,考什么托福纪阿姨。那时周围人问得最多的是:“出去了没有?”,“什么时候走的?”,那架势象是只有出去才能得到解放,才能获得自由,至于怎么出去,出去学什么,都是手段问题,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
还有让人费解的是:那些获得自由的人,很快地忘记了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兄弟姐妹,让我们羡慕得白天都在作出国梦。
九十年代初,我拿到德国奖学金,阴差阳错地来到德国,还以为这儿只是中转站,却又一次阴差阳错地留了下来。这时候,又开始了回国潮。我有时会有气无力地问自己,还赶不赶潮流呢。
来源: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18.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