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网站首页 >> 侨史研究 >> 正文

华博文物承载华侨故事:跨越半个世纪的侨心凝聚

发布日期:2023-02-07 13:10:58
中国侨网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胡同纵横之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四周是低矮的胡同结构庭院,围绕着一栋地上2层,地下3层的主体建筑便是博物馆了。走进中央展厅,一个巨大的“根”主题雕塑跃然眼前。(人民政协报)


鲜明的华侨特色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胡同纵横之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四周是低矮的胡同结构庭院,围绕着一栋地上2层,地下3层的主体建筑便是博物馆了。走进中央展厅,一个巨大的“根”主题雕塑跃然眼前。西式的现代化展厅风格与庭院式的配套建筑,在这里巧妙地融为一体,展现着华侨历史博物馆鲜明的文化风格。走入博物馆,展览的第一部分是“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


通过观看第一部分,你会对“华侨”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把握。馆长黄纪凯告诉记者,华博目前推出4个展览,基本陈列展共展出800余件藏品和近千张照片,旨在帮助观众全面了解华侨华人的历史文化及对住在国和祖籍国的贡献。那么,如何通过文物来勾勒华侨通史,如何通过文物来反映他们的生活和贡献,如何通过文物让人们来了解这样一群人?


“从展陈大纲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体例问题,是用编年体还是用专题体?”馆长黄纪凯认为,华博的第一个特点,是打破了两个体例,又结合了两个体例。比如展览的第一部分使用的是编年体,后三个部分用的是专题体,分别是“海外生活篇”、“华侨华人与中国建设”、“中国侨务”。这三个部分叙述的原则是,以讲海外的为主、国内的为辅,用空间隔离的办法,比较圆满地解决了条理不清楚的问题。


“第二个特点是大规模地使用了场景复制的手法,表现华侨在海外的生活。”黄纪凯举例说,如反映华侨在海外求生活的“三刀”(剪刀、菜刀、剃刀),就复制了裁缝、厨师、理发师的生活场景。反映侨社的“三宝”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法,展现了侨团林立、侨校遍布、侨报侨刊多的情景。“第三个特点是第一次集中表现华侨在海外的贡献。”黄纪凯认为,这是一个如何看待华侨群体的问题。华侨给当地社会做出了贡献,比如修铁路、挖金矿,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他们还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和环境,这种变化时刻都在发生。比如,在美国,华人汽车公司和当地汽车公司竞争,降低票价,就给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好处。又比如,他们引种多样化的蔬菜,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改变。


当梦想变成现实


10月21日,华博开馆的那一天,是个特殊的日子。这天是著名爱国侨领、中国侨联首任主席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1960年,陈嘉庚先生捐款50万元人民币,倡议兴建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2005年7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50余年的岁月与几起几落的坎坷后,华博终于在几千万华侨的期待中开馆了。


“选择这个特殊的日子,正是为了纪念和告慰以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侨界先贤们。”黄纪凯说。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座博物馆?陈嘉庚先生认为,博物馆是文化教育机构的一种,与图书馆、学校等同等重要。其施教的范围更为广阔,不限于学生或知识分子,一般平民,无论男女老幼,文野雅俗,一入其间,都可由直观获得必要的常识。


“由华侨设立一所大规模的博物馆”,这样,“既可给国内人民共应用,也可给归国华侨观览,两者均受其益”。开馆这一天,很多华侨受邀从世界各地赶来,见证这一特殊的时刻。马来西亚华侨钟保家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在海外生活多年,看到中国“国”字号的华侨博物馆落成并开馆,十分激动。“历代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奔波,常常会想起祖(籍)国,今天祖(籍)国的华侨博物馆给我们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留下了一笔难忘的、厚重的精神财富。”


参观完华博,钟保家激动难掩,他表示,“看到我们的祖先漂洋过海走向全世界,但是因为当时的颠沛流离,都没有留下什么。现在我们国家强大,祖国富强,给予华侨更多的关怀,又建设了这座漂亮的博物馆,让我们广大华侨华人在海外也感到光荣。”开馆的第四天,北京北新桥街道的团队参访团就来了。当天,该街道侨胞之家启动,作为一项特殊的纪念,他们组织团队来到华博参观,黄纪凯亲自担任解说。一件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一段段或血泪或激昂的历史,让参观者心潮澎湃。参观结束后,大家在巨幅根主题雕塑前久久驻足,纷纷表示,系统了解华侨历史,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作为侨眷,是一次心灵的回归;而作为同胞,这个群体让人肃然起敬。


文物背后的故事


华博,是海内外侨界的一个期盼,其建设始终牵动着国内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心。2005年,自华博将要建设的消息传出后,海内外侨界反应热烈。据悉,华博目前馆藏文物万余件,绝大部分馆藏为广大侨胞、归侨侨眷和热心人士的无私捐赠。很多文物都是从海外漂洋过海回来。比如孙中山先生的题字“博爱”,就是从南非回来的。这幅题字是百年前,孙先生给南非杜省华侨联合会题写的,如今,该华侨社团自愿将题字捐献给了华博。每一件文化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开馆前一天,藏品捐赠仪式在华博举行。“本次接收的藏品题材广泛、类型丰富,年代跨越百年,有华侨抗战英雄的臂章及华侨华人艺术家的作品,有早期海外粤剧戏班演出的箱子,有华侨华人支持北京申奥签名横幅,有工艺美术珍品——中国‘祯核’地球仪等。”


黄纪凯说,比如这个“祯核”地球仪,就是作者得知华博筹建,主动联系我们捐赠的。从美国赶来的侨胞、专栏作家招思虹是一位捐赠代表。自2006年至今,招思虹及其《金山之路》读者团队、个人已累计向华博捐赠文物逾2000件,是目前捐赠最多的团队和个人。而这捐赠之路,始于黄纪凯与招思虹的一次对话。


2006年,黄纪凯在翻阅了招思虹以写华侨华人在美国工作和创业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金山之路》一书后,问她,“你的书有手稿吗?”得知她不仅有手稿,还是用毛笔书写的,黄纪凯来了兴趣,“一个常年在海外生活的华人,不仅用笔记录华人在美国的故事,还是用毛笔来写,这个很有意义”,于是,他说出了华博希望征集她的手稿的想法。


手稿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无疑是如宝贝般珍视的,但招思虹同意了。不仅如此,从那以后,她还义务开始帮助华博征集文物。在博物馆展厅里,看着自己和同事们捐赠的华侨文物、文献,招思虹感慨万分。她说:“我们捐赠的每一张图片、每一件生活用品,或者每一张海报,每一件东西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们希望,在这里,通过这些文物,静静地向大家讲述华侨奋斗的故事。你看,在这里展示的有很多华侨华人参加抗日救国捐款的收据,说明我们海外华侨华人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

来源:人民政协报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26.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