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民近日发布视频称,自己家人在为85岁的奶奶办理户籍证明资料时,发现派出所户籍材料丢失,陷入了需要“证明你妈是你妈”的困境。
户口簿(图片来源:新华社资料图)
媒体报道指,老人子女在吉林省长春市来回奔波二十余天,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除了儿孙辈费心费力以外,老人也跟着着急,亲自写下多份材料请求恢复户籍档案。
此事曝光后引发舆论场一片争议。在外界关注下,事情终于有了进展,最新消息指,当地派出所特事特办、连夜工作,通过走访调查老邻居等手段补完了母子鉴定。全家人花了20多天跑不下来的手续,24日媒体曝光后,隔天在25日就办了下来。
一家人的烦心事得以解决,让人松了口气,但人们还是要追问,当地办事机构早干嘛去了?若不是老人的晚辈在网上“敲堂鼓”引起舆论关注,这份户籍证明材料又要拖到什么时候才能落地?
从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知晓,此前证明办理事宜之所以“卡住”,是因为当地户籍管理部门表示必须在户籍轨迹上查到相关信息才能办,但又说因“历史原因”在户籍系统中查不到信息,而老人户籍信息丢失则明显是管理部门出现了失误。这样的难题,从办事民众一端来看很难解决。后期报道也显示,当地公安局连夜调取了很多个人无法取得的档案材料才补齐了手续。既然如此,一件从责任到能力都指向行政机构自身的“办事单”,为什么起初被甩给了民众?本能早早通过走访确认等常规手段补全的材料,硬是拖到“舆论升堂”才解决。如此一推了之,把麻烦推给民众,把轻松留给自己,又怎么担得起为民服务的称号?
证明“你妈是你妈”的窘境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引发热议,因为它以最直观的亲属关系折射出了行政僵化、不人性化带来的荒诞后果。而在该网民的评论区大量留言中,不少人也评论指自己有相似的尴尬遭遇。如今看来,“办事难”依旧是部分基层行政机构隐秘的痼疾。
应该指出的是,基层行政机构不仅是行政体系的毛细血管,更是民众触碰、感知官方政策的第一站。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官方大力简化办事流程和一站式政务服务的推广,基层办事效率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但行政架构的“硬件”搭好后,更要有基层执行者的职业精神、服务意识和规范的监管等“软件”来填充。这关乎大众的信任感和获得感,更关乎基层的“行政软实力”,丝毫马虎不得。(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