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20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是一个历史性事件。它是在中美关系极为复杂的情况下,两国元首为了保持亚太地区和平稳定发展而采取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美国借助于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机会,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访问美国,显然不是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召开“边会”,而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历史性会晤。这次会晤的目的旨在向国际社会展示中美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谨慎的态度,同时也充分说明,在复杂混乱的国际秩序中两国领导人试图牢牢地把握方向。美国的精心安排,充分反映出美国民主党政府对这次会晤寄予厚望。从双方各自发表的声明中可以看出,双方都在努力拓展合作的空间。
在处理中美关系问题上,美国的做法是“合作、竞争、对抗”,而中国领导人明确提出,竞争不应该成为两国关系的“底色”。这是在提醒美国,如果把两国关系定义为竞争关系,那么,中美在很多领域很难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反过来,如果两国是伙伴关系,在处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问题上,就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很显然,中国领导人直率的表达,促使美国总统有所思考,两国在经贸、打击毒品、军事合作方面,已经取得具体成果。
中美关系究竟是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并不重要。因为两国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完全不同。在美国的外交词汇中,竞争是一个常用词汇。即使对待自己的军事盟友,美国也经常采用竞争的策略。尽管中国对竞争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中国并不排斥竞争。中国强调公平竞争,强调公开竞争,强调在合作心态基础上的竞争。从中国官方对“竞争底色”的翻译词汇来看,中国更希望中美两国相伴而行。
可是,美国政治思维逻辑和美国国内的政治斗争形势决定了,中美关系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不希望亚太地区成为地缘博弈决斗场,但是,美国国内的一些政治人物,已经把中国作为攻击的目标。他们毫不吝啬地攻击美国民主党总统的对华表态。而西方一些所谓的战略家们认为,每当东西方对抗的时候,其他国家才有发展的机会。他们认为在冷战期间,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加入东方和西方阵营,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一些国家从农业社会走向了工业社会。尽管冷战时期,并非所有国家都从中受益,但是,东西方大国为了争夺势力范围,会通过资源的输出、建立特殊的产业体系,使一些民族独立国家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种说法荒诞不经。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东西方对抗的直接结果是,许多国家必须选择站队。这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于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是负面影响而不是积极的影响。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实际上就是提醒美国,不要试图重新回到冷战的道路上,而应该携手合作,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是中美关系发展重大议题的提出者。中国希望美国政治人物登高望远,在处理两国关系方面,捐弃前嫌,克服困难,携手并肩,共同塑造国际秩序。中国不愿意与美国争斗,中国也不会走霸权主义的邪路。中国希望美国政府官员充分意识到,如何定义中美关系,对于两国关系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中国领导人清醒地意识到,在美国这样一个政治分裂的国家,要想达成共识殊为不易。因此,中国领导人明确指出,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这不仅是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外交方针政策,同时也是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决定中美两国前途命运的是中美两国人民。中国选择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正在努力实现雄伟蓝图。美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寻求美国发展道路。当美国意识到,对中国实施封锁禁运措施,非但不能拖垮中国经济,反而让美国企业遭受重大损失的时候,他们会重新选择与中国开展合作。
美国友好团体举行欢迎会,欢迎中国国家主席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美国企业界是最早觉醒的力量。他们已经意识到,如果中美关系僵持下去,他们的利益将会受到损害。正因为如此,他们欢迎中国国家主席访问美国,中美两国元首在旧金山会晤。
其次,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瞭解美国的政治体制,对于正确处理中美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领导人之所以强调中美关系发展的基础在民间,就是因为中国领导人充分意识到,美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联邦政府和美国各州府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美国政党之间的相互攻讦以及美国“深层政府”与选举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使得美国缺乏长远的战略。美国之所以选择现实主义的外交方针政策,采用极端实用主义的对华策略,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很难提出具有战略性的长期规划并且将战略规划付诸实施。尽管美国不乏优秀战略学家,他们洞若观火,对世界风云变幻能够做出前瞻性的预测,但是,面对资本势力之间的相互角逐,面对混乱的政治生态环境,美国政府很难作出战略性决策。正因为如此,中国并不指望散乱的华盛顿政府,能够为中美关系发展制定一个长远的可持续性的战略目标。中国希望中美两国人民深入交流,在交流中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在交流中求同存异,凝聚共识。
第三,中美历史轨迹完全不同。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而美国是一个历史非常短暂的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丰富了美国的文化,激发了美国创新活力,但是,也让美国变得有些杂乱无章。更重要的是,由于来自欧洲的移民牢固地控制美国的政治经济体系,美国因此形成了类似于欧洲国家那样相对僵化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系。摆脱昔日英国殖民统治所留下来的政治遗产对于美国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正因为如此,美国虽然通过独立战争实现了建国的梦想,但是,那些走上政治舞台中心的政治人物,无不在模仿着欧洲政治传统,尽管他们煞费苦心,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政治系统。但是,就整体而言,美国政治活力已经不复存在。
既然如此,把发展中美关系的希望寄托在华盛顿政客身上,显然有些不切实际。指望那些在冷战时期已经形成错误思维定势的政客们,带领中美关系走出误区,显然是勉为其难。因此,发展中美关系必须寄希望于青年,让两国青年深入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吸取营养,培养合作的感情,携手缔造美好的新时代。
第四,中美关系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美国的经济结构。美国是一个生产力水平极不平衡的国家。美国既有发达的地方,也有传统欠发达的地方。加利福尼亚州毫无疑问是美国科技创新的发源地,而美国得克萨斯州则是美国经济的策源地。科技创新成果加上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得美国可以持续保持经济增长活力。尽管在美国东部和东北部地区拥有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些机构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是从整体来看,美国经济结构失衡现象十分明显。人们可以从美国总统选举投票的结果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于那些经济相对落后或者工业不发达地区的选民来说,希望尽快改变现状,因此,他们把自己手中的选票投向那些提出振兴制造业口号的美国政客。而那些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经济实力雄厚地区的选民则更希望维持现状,哪怕让老态龙钟的政客们继续在美国国会山游荡,他们也不愿意改变美国的政治结构。
洞察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美国的政治结构,人们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那就是根据美国各个地方的不同情况,选择合作的方向和合作的方式。中国领导人之所以提出中美关系发展的活力在地方,原因就在于此。换句话说,两国关系发展,不能把目光盯在华盛顿,而应该充分瞭解美国的政治形势,充分瞭解美国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中美关系发展拓展空间。
中美关系的未来是由人民创造的。只要两国人民不断交流,中美关系发展就不会脱离正常的轨道。中国国家主席之所以邀请美国青年来华交流,原因也就在于此。只要两国交流的渠道越来越宽,交流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中美关系就一定能稳步发展。当年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因为登上中国运动员的客车,为中美乒乓球外交打开了方便之门。随着两国交流的不断深入,中美合作一定会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主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