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华人资讯网|杨文田 特评
随着特朗普第二任期第一百日的到来,这位风格激进、言辞锋利的总统,再次将美国政治推向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在短短数月内,他以惊人的速度重组白宫班底、调整行政架构、扭转外交方向。表面上,他仍高举“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旗帜,实则正构建一种“我即美国”的政治逻辑,将“沉默的大多数”作为权力合法性的根基,逐步侵蚀制度规范、削弱权力制衡,令美国滑向“唯我独尊”的危险轨道。然而,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并不能真实反映整体民意。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大选中,特朗普仅获得47.3%的选票,且整体投票率仅为59.7%。更令人警觉的是,他上任伊始即无视国际秩序,挥舞关税大棒打击盟友与对手,搅乱全球贸易体系。根据《美联社》与NORC联合民调,2025年4月下旬时,美国公众对总统的支持率仅为38%。在这种背景下,他所谓的“人民胜利”更像是一种狭隘的民粹叙事,用选票优势为攻击制度、对手与社会共识提供借口。他在社交平台上频繁抨击媒体与司法机构,光是2025年第一季度,就发布了至少37条涉及“假新闻”与“深层政府”的贴文,将所有批评声音描绘为“国家敌人”,进一步撕裂了本已极度对立的政治生态。
在制度运作层面,特朗普展现出对三权分立体系的系统性挑战。他迅速任命大量忠诚派人士进入政府高层,其中最具争议的,是提名前私人律师艾瑞克·安德鲁斯为司法部长,此人以极端保守立场和“无条件效忠”著称,几乎毫不掩饰其政治偏向。特朗普还公开指责联邦调查局“被民主党操控”,并下令对其高层人事进行全面清洗,甚至传出设立“总统安全评估办公室”的计划,试图绕开既有情报体系。这些举措显然超出了传统总统职权边界,更接近于个人化的权力中心建构。《华盛顿邮报》评论指出:“特朗普正在尝试重构一套‘顺我者昌’的总统制模型。”这一切,虽以“人民授权”为名,实质却是在逐步削弱制度的独立性。
与此同时,特朗普对公共话语权的控制亦在第二任期初达到新高。他推动“数字平台责任法案”,表面上是保障政治言论自由,实则为极右翼言论解禁打开大门,其本人亦重新恢复在X平台(原推特)的官方账号。白宫也同步限制主流媒体记者入场,仅开放如OAN、《网关专家》等亲特朗普媒体参与新闻发布会,构建出一个“表面多元、实则单声道”的信息环境。这种压缩公共讨论空间的策略,正是“强人治国”的经典手法:制造民众对自由讨论的幻觉,实则垄断信息流向。历史学者蒂莫西·斯奈德早已警告:“民主的终结,往往不是靠坦克推进,而是靠公众默许。”特朗普显然正在利用这一逻辑,温水煮青蛙式地侵蚀美国的民主肌理。
更令人警觉的是,特朗普已不满足于现实权力的集中,甚至试图通过“改写历史”来构筑长期统治的正当性。他上任初期推出“爱国教育2025”方案,要求中小学减少有关系统性种族歧视、性别平权等议题的教学内容,转而强调“民族自豪感”与“传统价值”。该计划的本质,是建立一种封闭、单一的国家认同叙事,让国民相信任何对历史的批判都是对国家的背叛。他还重启“美国英雄日”,纪念如安德鲁·杰克逊等争议人物,并在演讲中宣称:“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习的是如何荣耀祖国,而不是批判它。”对此,美国历史学会公开发文,批评该计划“以政治意图篡改历史教育内容,剥夺下一代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对历史记忆的操控,不仅是文化领域的权力集中,更是在民主制度根基处种下专制的种子。
诚然,美国并非首次面对制度危机,但此次特朗普的挑战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都更具系统性与持续性。不同于“水门事件”或“麦卡锡主义”的短暂冲击,当今美国社会结构高度撕裂,社交平台加剧“认知茧房”,极化情绪早已渗透生活每一层面。盖洛普2025年数据显示,美国公众对总统的信任度降至38%,对最高法院的信任度仅为34%,而有62%的受访者表示担忧国家正偏离民主轨道。在这种对制度广泛失望的语境中,特朗普式的“强人政治”反而获得一部分人认同,因为它提供了简单答案、明确敌人与强势姿态。这正是民主制度最危险的时刻,当民意与制度之间出现共谋,危机便已悄然降临。制度不会自动防御,它需要人民的选择与参与才能维持。正如已故大法官布兰戴斯所言:“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面对特朗普百日来强力集中权力的考验,美国社会必须做出抉择:是继续沉默,还是重新拥抱宪政与民主的基本价值。这不仅关系到美国自身的未来,也将深刻影响全球民主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