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网站首页 >> 凤凰看点 >> 正文

港式才子蔡澜走了,带走了一个时代的烟火味

发布日期:2025-07-03 08:34:10

作者:杨文田

 

蔡澜(Chua Lam,1941–2025)于6月25日在香港养和医院安详辞世,享年83岁。他的一生跨越电影、美食、文学与电视,亦游走于港式通俗与文化精英之间,凭借“接地气”的风格和“人间烟火”般的生活态度,赢得无数粉丝的尊敬与爱戴。他曾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与金庸、倪匡、黄霑齐名,成为一个时代重要的文化符号。


我与蔡澜的缘分,始于少年时代的香港报摊。那是80年代初,我从大陆首次赴港探望父亲,对这座城市的一切既新鲜又好奇,仿佛踏入了另一个世界。彼时年少懵懂,尚不知人生将往何处,只觉目光所及皆是诱惑与未知。就在那趟旅程中,我在报摊上无意翻到一篇蔡澜的专栏,写的是猪油拌饭。寥寥数百字,平淡中透出滋味,把一碗看似普通的饭写得风味万千,不仅令人垂涎三尺,更传递出一种淡然豁达的生活态度。


从那一刻起,蔡澜的名字便深深印在我心里。他的文字像一扇窗,让我窥见了生活的温度与丰盈。那句“人生苦短,何不吃好一点”,在当时尚未读懂人生的我心中,犹如一盏慧灯,照亮了对日常的理解与热爱。多年后重读旧作,仿佛又回到那个偷偷在课桌下阅读专栏的午后,也让我更深体会到:那些沉醉在字里行间的香港味道,从未随时间淡去。


蔡澜不以严肃文学著称,而以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闻名。他倡导的“平、靓、正”三字经营理念,既是饮食智慧,更是人生态度。便宜、好吃、实在,不只是衡量一家小店的标准,更是一种人生的节奏和选择。他能用最简单的文字唤醒最深层的味觉记忆,从猪油拌饭到炭烧螺片,无不流露出温情与趣味。他教我们:重拾那些被忽视的日常,就是找回生活的温度。


青年时期,他赴日学习电影,回港后在邵氏担任制片人,参与制作了《新独臂刀》《金燕子》等多部经典武侠片。后来,他成为《今夜不设防》的灵魂人物,与倪匡、黄霑搭档,把嬉笑怒骂与文化思辨融于一体。他主持的《蔡澜嘆世界》《料理铁人》等节目,使他以美食评论家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既能高谈哲理,也能畅聊猪肠粉,从政商名流到市井百姓,无不游刃有余,展现出一位文化人的通达与包容。


在两岸三地,他的回应各有不同。香港媒体怀念他妙语连珠、风流倜傥;内地网络则翻出他早年参与三级片制作的旧闻,褒贬不一。但整体而言,社会主流观点认为:蔡澜虽不完美,却极具个人魅力与文化价值。他既是生活哲学家,也是文化传播者,他的笔触与镜头始终扎根于香港的文化土壤,散发着独特的烟火气息。


在商业领域,他的足迹也同样深远。他创办“粗菜馆”、“蔡澜Pho”、“蔡澜点心”,以及旅游品牌“一乐也”,将自己的饮食美学延伸成完整的商业版图。进入新媒体时代,他开设YouTube频道“蔡澜花花世界”,用更轻松幽默的方式与年轻人对话,将传统饮食文化以现代语言传播出去,拓展了文化的边界与深度。


然而,最打动人的,还是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人间烟火”气息,风流不羁却不轻浮,懂得享受也懂得节制,低调中不失独立人格的光芒。他不是书卷气的学者型才子,却能将日常生活活成一种文化符号,这正是“港式才子”最本质的表达。


也正因其“通俗化”气质,有人批评他“庸俗”“渣男”“媚俗”。然而,这类争议恰恰体现出当代社会对名人的多维期待。他不代表纯粹意义上的道德楷模,却代表了一种真实可触、喜怒哀乐共存的生活态度。在争议中被接纳,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成熟。


蔡澜去世后,人们缅怀的不只是他的潇洒人生,还有那个属于报纸、电视、广播与街角清谈的黄金年代。他的离去,也象征着本地文化一个阶段的谢幕。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或许更怀念他所代表的那份慢与雅,一碗饭的从容,一句笑谈的余味。他的“平、靓、正”不只是一种餐饮标准,更是一种面对人生时的姿态:不自欺、不媚俗、不迎合。


蔡澜的晚年,是真正“人生玩家”的典范。他搬进香港半岛酒店居住,组建八人团队照料日常,按摩、煲汤、推轮椅外出一个不落。他爱街头的鱼蛋,也爱酒店的烧鹅;早上来一杯咖啡配牛角包,傍晚喝威士忌配雪茄,看维港灯火。九龙那套老宅,他住了三十年,后来一卖了之,换得“潇洒一生”;他说,骨灰要撒在维港,省事,还浪漫。


他不结婚、不育儿,61段情史他讲起来轻描淡写。他说丁克是自己早定下的选择,“世界已够乱,不必添人受苦”。朋友劝他节制饮食,他笑说:“死就死,开心最重要。”就连一次吃醉蟹昏迷醒来,他张口第一句话仍是:“再买两只,明天吃。”


他不是奢侈,而是豁达;不是纵欲,而是通透。他说:“钱攒着干嘛?花掉才痛快。”人生一世,吃好、睡好、活得痛快,他说这就是赢。而这样的“赢”,不靠标签,不靠财富,不靠规训,而靠的是一种洒脱、诚实与热爱生活的能力。


回首他的一生,他从未真正“归类”,不是最顶尖的导演,不是最正统的作家,也不是最讲究的厨师。但正因为“不归类”,他才自由地在文化、商业、生活之间穿梭,并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他的江湖,没有门派,却有温度;他的人生,没有宏大叙事,却有风味。


如今的香港,熟悉的人与物日渐淡出。但蔡澜留给这座城市的味道仍在,就像庙街的香气、茶餐厅的热气腾腾一样,温暖、朴素、令人难忘。他的存在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不在于权威,而在于人情;不在于架势,而在于可感;在于那些最普通日子里,仍有人愿意认真生活、自在表达。


他留下的,不只是美食、美文、节目与记忆,更是一种精神气质,面对生活的从容、对世界的好奇、以及在繁华背后不失温度的真实。他走了,但正如他常说的那句:“人这一辈子,吃得开心,睡得踏实,笑得出来,就算赢了。”这样的赢,不张扬,却丰盛。

来源:凤凰华人资讯

延伸阅读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版权所有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郑重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包括: 文字、图片、音视或视频,不代表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观点。
联系方式:usaphoenixnews@gmail.com     页面执行时间:4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