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文田

10月25日至26日,中美两国经贸团队在马来西亚举行新一轮中美经贸磋商。此次会晤是在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关键阶段背景下举行的,既是双方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的具体举措,也是两国经贸关系在复杂形势中寻求稳定与突破的重要信号。中美经贸关系历经曲折,走到今天再次回到面对面沟通的轨道,既体现出经贸合作的韧性,也反映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在现实利益驱动下的内在逻辑。
这次磋商内容广泛,涉及美方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实施的301措施、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相关执法合作、农产品贸易、出口管制等多项议题。双方在多个领域展开坦诚、深入、富有建设性的交流,并就部分关切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这种“务实协商”态度,表明中美双方都意识到经贸脱钩的代价巨大,也认识到合作仍然是唯一正确的方向。无论是从全球经济复苏的需要,还是从各自国内经济稳定的角度出发,中美都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
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美国面临通胀压力与制造业回流难题,中国则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双方都清楚,继续对抗只会削弱自身竞争力,给全球产业链带来冲击。此次会谈选择在马来西亚举行,既有地缘政治上的中立意味,也体现了双方在寻找“第三方空间”以缓和敏感议题的务实考量。通过在东南亚地区展开对话,双方也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竞争并不排斥合作,博弈也可以带来新的协调机制。
此次磋商的核心之一,是美方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加征的301关税措施。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中国出口产业链,也涉及全球航运成本。中国方面多次表态,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强调要在世贸组织框架下解决争端。美方在此次会谈中未能完全撤销措施,但同意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显示出其在现实压力下的政策松动。美方制造业复苏乏力,而航运和造船业又高度依赖国际合作,美国若一味维持高关税,将进一步推高进口成本、加剧国内通胀。这种双输的局面,是美方不得不重新评估政策的原因。
芬太尼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又一敏感领域。中美双方此次就芬太尼相关执法合作达成进一步共识,说明两国在打击跨国毒品犯罪问题上有共同利益。芬太尼滥用问题已成为美国的重大社会危机,而中方在监管化学品出口、追踪可疑交易方面的合作意愿和能力,是美方离不开的重要资源。通过务实合作,双方可以将公共安全议题从政治化语境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信任重建的突破口。这种非对抗性的合作,有助于改善两国舆论环境,恢复经贸关系的理性基础。
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中美合作潜力巨大。美方农民长期依赖中国市场,而中国的稳定需求也支撑着美国农业出口的持续增长。此次磋商中,双方重申要维护农产品贸易的稳定与可预测性,这对于缓解通胀、稳定农产品价格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强调要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扩大进口,美方则希望在关税调整和检验检疫程序上获得更多便利。双方在细节上虽仍有分歧,但大方向已趋一致,这为未来构建更具韧性的农产品供应链打下基础。
出口管制问题是此次会谈的另一焦点。美国近年来不断升级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涉及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美企业的互信,也破坏了全球技术交流环境。中方一贯主张,科技合作不应被政治化,出口管制不能成为遏制竞争对手的工具。美方在此次磋商中表示,将在部分非关键领域探索恢复正常贸易机制,并加强沟通透明度。这一表态虽然谨慎,但至少显示出美国内部对全面“科技脱钩”政策的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谈的成果不仅体现在政策层面,更在于为未来合作建立了机制化的沟通渠道。中美双方同意进一步确定细节并履行国内批准程序,这意味着两国正在努力将会谈成果转化为制度安排。无论是关税协调、执法合作还是产业互通,只有通过机制化对话才能形成可持续的信任基础。这种信任的重建,将对两国关系乃至全球经济格局产生长远影响。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美经贸关系的演变不仅关乎双边利益,更关系到全球产业链稳定。自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剧烈震荡,许多国家在“去风险化”与“去中国化”的口号下重新审视全球供应链布局。然而事实证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在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仍然是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柱。美国若想实现可持续的竞争力,必须在合作中求平衡,而不是在对抗中自损。
此次中美经贸磋商的积极进展,也为未来的高层互动奠定基础。预计年底或明年初,两国元首可能再次会晤,进一步推动双边关系稳定向前。这种高层政治引领与务实经贸协作相结合的模式,正逐步取代过去那种“政治对抗、经济脱钩”的僵局。可以预见,随着双方在经贸领域形成更多共识,合作领域有望扩大到绿色发展、气候治理、数字经济等新兴方向,这不仅符合中美双方利益,也符合全球发展的共同需求。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磋商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激烈,对华政策常常被选举政治绑架;而中国也必须在维护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展现战略定力与开放胸怀。两国能否真正从竞争走向共赢,关键在于能否将经济理性凌驾于意识形态对立之上。只有当双方都认识到“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中美关系才可能走上长期稳定的轨道。
总体而言,马来西亚这一轮中美经贸磋商,是一次具有标志意义的会晤。它不仅表明双方在经历多年摩擦后重新走向对话,也意味着中美经贸关系开始进入理性修复的新阶段。从全球视角看,中美的每一次沟通都影响着世界经济信心;从现实角度看,企业、市场、投资者都期待中美关系能够保持稳定。正如一位外媒评论所言:“中美握手,不只是两国的选择,更是世界经济的需要。”
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能否以更成熟的心态、更多元的视角看待彼此。此次磋商虽然只是一步,但每一步理性沟通,都是向稳定、合作、共赢方向迈进的重要步伐。
(作者杨文田,系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董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