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脚步,才发现香港也有柔软的温度
 
阅读量:6万+
调整文字大小:

/ 杨文田

许多人说,香港是走马观花的地方,看几眼维港夜景、登一次太平山顶、喝几杯丝袜奶茶,就算“来过了”。但于我而言,香港却是一个值得反复咀嚼的地方,一如老电影中灯红酒绿背后的细腻人情与时代裂痕。这一次,我在港停留数日,几乎将从未真正驻足过的地标走了一遍:西九文化区、中环中心、环球贸易广场、狮子山、西九龙站、国际金融中心二期、交易广场、半岛酒店、太空馆、海运码头、怡和大厦、摩天轮、天星码头、九龙钟楼与文化中心……像一场对城市灵魂的“深阅读”,也像一次迟来的“青春补课”。

走进西九文化区,像是走进了一个呼吸艺术的城市肺部。前中区警署建筑群、视觉文化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三大文化重器错落有致,周围是辽阔的草地,偶有街头艺人自弹自唱,海风裹挟着维港咸湿的气息轻轻拂过。我在视觉博物馆的“亚洲视觉文化”展厅驻足良久,一件关于90年代旧香港录像带的装置让我恍然。夜幕降临,海边草地坐满了野餐的人群,年轻情侣、带着孩子的父母、拍抖音的学生……在文化与生活的缝隙中,这里重新定义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

 

从西九步入中环中心,感觉就像从文艺清风中跨入权力丛林。这座由李嘉诚持股的地标建筑,是香港核心金融神经的缩影。中环的节奏是踩着秒针跳动的,在电梯里、会议室旁、餐厅中,仿佛每个人都带着一份“必须成功”的压迫感。而环球贸易广场(ICC)则是另一种雄心的延展。登上118楼的Sky100观景台,维港两岸灯火初上的景象如梦似幻。ICC脚下的香港西九龙站,是高铁南下通往内地的枢纽,也是一座向世界开放的窗口,古今兼容。

 

“狮子山精神”是香港社会最常被提起的精神象征,但多数人只是听过,却未曾真正攀登那座狮子山。这次,我决意亲身走一遭。沿狮子山郊野公园的山路拾级而上,山间云雾缭绕,终点豁然开朗,那块“狮形岩石”如睡狮静卧。站在山头俯瞰九龙,密集楼宇与霓虹灯光拼凑出一张繁忙而倔强的面孔。我终于理解,那些咬紧牙关、不向命运低头的岁月,为何会被铭刻为“狮子山精神”。

 

若说一座酒店可以成为城市的文化象征,那半岛酒店定属其列。1928年开业的它,曾是贵族、名流与影星的聚会之地,亦是日本占领香港时期的总司令部。我在大堂轻啜一杯港式奶茶,仿佛穿越回旗袍风靡、英式马车徘徊的年代。隔街相望的,是尖沙咀天星码头与香港文化中心。在钟楼下伫立,潮声隐隐,记忆却如潮水般涌来。走进文化中心大堂,恰好碰上一场青年交响乐团的排练,弦乐悠悠,音乐与城市在此交汇,彼此交融而不设防。

 

许多人对香港太空馆的印象还停留在学生时代的校外活动。我也不例外。再次走入白色穹顶之下,才意识到它的科普意义远胜于建筑本身,那种面向宇宙的勇气,是这座城市在空间狭小中对未来的想象。而在中环海滨的香港摩天轮上,缓缓升起的那一刻,我看见了怡和大厦的灯光,像钢笔划过夜空。它是老牌英资的象征,也见证了港英时期与回归之后的权力更迭。摩天轮转过的,是时间的圆。

 

交易广场与国际金融中心二期(IFC2)是一对搭档式的建筑。前者是香港证券交易所所在地,后者则是全球金融巨头的香港落点。广场上,有白领在此午餐,有摄影爱好者守候光影,也有我,一个暂离喧嚣的游人。玻璃幕墙反射出城市的轮廓,我看见了香港的多面性:既是资本的塔楼,也是庶民的街巷;既是世界的金融棋盘,也是百姓生活的烟火地。

 

海运码头是购物天堂,也是海港文化的延续。码头尽头高耸的邮轮泊位,有时空无一船,有时又涌来一船异国游客,仿佛城市张开的双臂。而不远处的西九龙高铁站,是内地与香港之间的陆地桥梁,往来之间不再是界线,而是流动的生活。几天的行走让我前所未有地贴近了香港的骨架与血脉。它不只是冰冷的幕墙与快节奏的都市,它有文化、有记忆、有温度。走在尖沙咀钟楼下,海风轻拂,我仿佛听见城市在夜色中低语。这段香江之行,早已住进我心里,如夜色中那盏灯,摇曳却不熄。

 

 

【凤凰华人资讯网报道】
分享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