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田:再访长沙 在湖湘大地感受热情与新貌
 
阅读量:4万+
调整文字大小: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长沙。第一次是在2013年,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理事齐聚湖南,缅怀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来自全球65个国家的320余名理事相聚在湘江之畔,在浓浓乡情中寄托对伟人的敬仰与怀念,共话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发展。第二次是在2022年,随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裘援平率调研组赴湘。代表团成员包括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邓声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局长李宝荣、华侨大学党委书记徐西鹏等,就“发挥华文媒体作用,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开展调研。那次行程紧凑而充实,令人印象深刻。三年之后,我为探望友人再次踏上湖湘大地。少了公事的奔波,多了几分闲情与感怀,也让我更从容地体味这座城市的韵味与变化。
 
抵达长沙,第一感觉便是节奏更快了,城市更现代了。沿湘江而行,高楼林立、地铁纵横,城市建设的速度令人惊叹,却依然有序安宁。夜幕下的五一广场依旧人潮涌动,街头小吃香气四溢。友人带我去品尝臭豆腐,黑亮酥脆、外焦里嫩,那熟悉的味道唤起了三年前的回忆。那时我忙于调研,无暇细品这份“长沙味道”;如今终于能从容感受这份烟火气。
 
长沙的夜,有一种包容的温度。人群熙攘却不浮躁,商铺林立却不喧嚣。它的活力来自普通人的笑声,也来自那股从骨子里透出的生活热情。湖南人以直爽和热情著称,这一点在长沙体现得尤为明显。友人早早安排好接机与聚餐,几位老朋友也纷纷相邀。大家围坐一桌,从家常聊到时事,从湘菜的辣谈到文化的火,久别重逢的畅快让人倍感温暖。
一位朋友笑说:“长沙人最怕冷场,桌上不能少辣,话里不能没情。”席间的剁椒鱼头、口味虾、香干牛肉,香辣过瘾,仿佛每一道菜都融进了热烈的情感。长沙的“热”,不仅在菜里,更在人心。长沙人的豪爽中透着细腻,他们懂得待客,也懂得分享快乐。每一句“吃了没咯”,都流露着真诚与自在。这份真情,正是长沙最动人的城市气质。
 
虽是私人行程,我仍抽空重访岳麓书院。步入古院,青瓦红墙静穆庄重,山林掩映间似有书声回荡。“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依旧令人肃然起敬。岳麓书院不仅是古代教育的象征,更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孕育出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思想力量。三年前我带着调研任务参观,如今重来,多了几分沉思。时代在变,文化的根脉却未曾断绝。正是这股绵延的精神,让长沙在现代化浪潮中始终保持自我。
 
走出书院,我沿湘江信步。江风拂面,橘子洲头巍然屹立,那尊青年毛泽东雕像目光坚毅、神采奕奕。长沙的红色记忆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下。无论是建设者还是普通市民,他们身上那股不服输、不退缩的劲头,正是湖湘精神的当代表达。
 
友人带我参观长沙高新区。他兴致勃勃地介绍:“这片园区五年前还是荒地,如今已汇聚上千家创新企业。”我走进一家智能制造车间,机械臂灵活挥动,工人专注操作,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如同生产的心跳。科技与工业的融合,让我看到长沙经济的另一面,创新驱动的力量。长沙以工程机械闻名全国,如今又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崭露头角。城市的发展不再依赖传统制造,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增长。
长沙还是一座极富青春气息的城市。白天理性高效,夜晚文艺浪漫。在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我看到年轻一代的创造力。这里汇聚了众多短视频、动画与网络传媒企业,是全国知名的互联网影视基地。许多火爆全国的综艺节目与短剧都诞生于此。长沙人既传承岳麓书院的理性智慧,也拥有网络时代的创新精神。这种兼容并蓄的气质,让城市既有底蕴,又有活力。
 
几天的停留,我深切感受到长沙生活的舒适与幸福。清晨的米粉摊、傍晚的江边步道,到处是市民惬意的笑容。地铁准点、街道整洁,社区活动丰富,老年人载歌载舞,青年人热衷健身夜跑。长沙人懂得生活,也懂得热爱生活。这种幸福感不是外在的炫耀,而是内心的安定与自信,来自政府治理的细致,也来自市民对家园的热爱。
 
短暂的探友之行即将结束,我站在湘江边,目送夜色吞没城市的灯光。三次到访长沙,感受虽不同,却同样难忘。第一次,是纪念与敬意;第二次,是调研与思考;这一次,则是友情与生活的温度。前者让我看到制度与政策的力量,后者让我感受到温情与希望的脉动。
 
长沙的魅力正在于此,既有奋斗的姿态,也有生活的温度;既有红色的根脉,也有青春的创造。朋友临别时笑说:“长沙是一座让人越待越喜欢的城市。”我深以为然。无论是公务、调研,还是探友、休闲,这座城市总能以最真诚的方式欢迎每一位来访者。
 
当夜色笼罩橘子洲头,湘江波光映照天心阁的剪影,我心中浮现一句话:长沙,不仅是湖湘的骄傲,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缩影。
 
(作者系凤凰华人资讯网董事长兼时事专栏评论员)
 
【凤凰华人资讯网报道】
分享到:
相关推荐